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中国文化的消防源头 精选

已有 4226 次阅读 2014-6-16 05:25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文化, 集体主义, 消防, 火灾, 源头

说说中国文化的消防源头

 

中国消防文化有两个源头,一种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合一”论,遇到灾祸就认为是人祸,问责制,替罪羊,忙得不亦乐乎,就是不愿寻求真相,是我国典型的应对灾难的程序化措施。另一种是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连坐,死刑,惩罚,灭族,这些都曾经是古代对付失火嫌疑人的手段。只要民愤大,失火就灭族,以枪毙代替调查,曾经是我国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有着深远的源头。其实纵火者的贡献只不过是“星星之火”,成灾另有原因。可是我们不需要真相,只需要消除民愤,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失火者,成为民众不重视消防的牺牲品。这里说一说古代(集体主义)文化和消防文化的共同源头,即古代的刀耕火种实践。

 

前一段时间,中越发生冲突,提到越人的北界问题,至少在唐代,长江附近的夔州仍然有大量的越人,所以古代越人分布的北界是长江,这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他们竞争不过北人,只好逐步龟缩到南方湿热的气候里,当代越南与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差不多的。越人虽然也是用汉字,但他们的语言属于南方语系,与我们的汉藏语系还是不同的。事实上,越人曾经是中国南方的土著,被殖民者驱赶,不得已到达越南。古代越通粤,所以长江以南都曾经是越人的故乡。

 

有证据么?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诗人诗豪”刘禹锡被授夔州刺史观察到了这种越人的刀耕火种生产实践(烧山种植),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观察诗,即脍炙人口的《畲田行》。这首描述刀耕火种经济和畲田文化的唐诗,被西人当作Horticulture的化石文献而保存,是研究火耕经济的入门级文学作品和考古文献。这里用火灾常识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古代的“刀耕火种”。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来判断,当时的气候是冷相气候,因为燃料密度少(因为降水少),气流稳定,所以火灾蔓延慢,燃烧过程也是相当缓和的。“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只能够感受到热量,而绝无危害,是刘禹锡笔下的畲田行为,与杜甫笔下(公元766年在夔州也看到了烧荒)的狂风巨焰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显然这是冷相气候。冷相气候火灾多发,却蔓延缓慢,损失不大。所以元和初年的柳宗元也抱怨一年烧上45回,心惊肉跳的经历,不是平常的经历,却也没有很大的生命损失。大约在同一时间,李将顺在江西寿春,韦丹在江西,杨于陵在岭南,王仲舒在苏州,都对当地的消防事业做出青史留名的贡献,可见当时的冷相气候是相当的广泛和显著的。事实上,公元九世纪初,中国(也许是全世界)曾经经历了一次全球变冷(也许这是正常的波动,只不过波动幅度大了一点,引得中国这片土地上至少有六处同时办消防,千古只一回),这是刘禹锡《畲田行》的气候背景。

 

为什么刘禹锡的这首诗具有考古文献的价值?就因为这四句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就是典型的火耕经济的描述,这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生产方式,中外皆通也。首先,火耕的点火是燧石,燃烧方式是阴燃,阴燃即便于控制,又能够燃烧彻底,是野火计划烧除的首选方式。其次,在暖灰中下种,便于发芽,有一定的种植理论。第三,火耕经济的火候非常重要,即寒食禁火一定要发生在春雨之前,既保证一把火把燃料烧光,又保证下种之后立即有春雨浇灌,这样就免除了灌溉的需要。第四句,夔州属于重庆(巴州),如果能够刀耕火种,就不需要深耕(农具),也不需要灌溉(水具),因此巴人(当时的巴人是越人,现在的巴人来自湖广了)拱手而治,既不关心深耕,也不关心除草(火耨,就是用火来除杂草),因此非常悠闲。这是火耕经济相对于农耕经济的得意之处,只要能火耕,人们是不愿意放弃火耕的,这是大趋势。如果你明白中国的刀耕火种经济内容,就明白为什么西人那么重视刘禹锡的这首诗了---活化石啊。中东地区的火耕经济在8000年前就消失了,中国的火耕一直到宋代才消亡,云贵偏远山区,到现在还有烧荒。所以,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整体趋势比较落后,是指火耕经济的持续久而言。这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奇特现象,与政治无关。

那么,刀耕火种的缺陷是什么?通常刀耕火种只能干三年,三年以上,土壤的肥力耗尽,杂草丛生的燃料密度不足,所以再放火就烧不死野草,缺乏工具对付野草,庄稼竞争不过野草,所以产量急剧下降,就不能继续生产了。这时候需要换地方重新开辟土地。《孟子》提到的井田制,在史学界有很大的争议,其中有两条是符合刀耕火种的,第一,集体劳动是井田制或火耕经济的特色,包产到户是农耕经济的特征。第二,井田制是轮作经济,需要长时间的休耕来保持地力的回复。所以中国古代王莽试图恢复的古代理想农耕制度,其实就是火耕制度。只不过留在这方面的的文献非常可怜,只好让我们消防工作者来判断,为什么要这样烧,而不是那样烧。中国古代的消防文化,大抵来源于这种火耕制度。

 

中国人为什么祭拜祖先,而西方人敬拜神祗?张光直的解释是,中国刀耕火种结束得比较迟,文字的出现比较早,所以古代的祖先崇拜被记录下来,于是有敬祖的仪式。中东地区的植被条件不支持刀耕火种,所以,刀耕火种实践在中东地区很早就结束了,于是发展出来祖先崇拜的替代物,一神教。为什么要敬拜祖先?因为祖先通常身怀绝技,特别是气象经验,对于刀耕火种的民族,完全依赖天气来除草、施肥、浇水,祖先的气象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所以,中国的祭祖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从寒食发展到清明,都是刀耕火种文化的残余影响。

为什么集体主义的源头是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对于失火的处罚极为严厉,因为这是全氏族部落的生计问题,所以古代对于失火者的处罚极为严厉。东晋泰始年间,失火是要灭族的,北宋年间,失火是要被公开处决的,即使是在解放后,失火也是要被枪毙的,《中国火灾大典》上有无数的例子。这种严惩当事人,掩盖真相的做法,可以说从汉武帝开始,从来没有结束过。

中国的法律来源于火耕制度,这是因为中国历代的所有法律都和秦律有关,而秦律是李斯制定的,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强调修火宪,是管仲的隔代传人,荀子和管仲都是火耕制度的拥护者,所以中国历代的严刑峻法,都与古代的火耕实践有关。另外,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以上董仲舒针对公元135年发生的大火提出来的观念,深入影响了2000多年。火耕强调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是集体为本的精髓,所以火耕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为了集体的利益去问责,就是当今“杀人不过头点地”思潮的源头了。集体主义来自于火耕生产实践。

所以,当代的中国消防文化有两个源头,儒家的人祸论和法家的问责制,两者都和古代的消防能力不足有关,是不能有效对付火灾威胁的自然结果,也是全社会不重视消防工作的体现。消防对付的是火灾问题,我们总是当作人事问题,这是捣浆糊。

 

附录:E.H. Schafer,The Vermilion Bird 1967年出版)中是这样翻译刘禹锡(Liu Yü-Hsi)的,我只有前半段。当地从事烧山的土著,称世人称作越人或粤人,因此是Vietnamese tribe。也就是说,那些越南人,曾经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土地上,被Chinese杀光、赶走或同化。人类的历史,就是殖民或移民的历史。

 

Whereit may be, they like to burn off the fields, 何处好畬田,

Roundand round, creeping over the mountain’s belly. 团团缦山腹。

Whenthey bore the tortoise, and get the ‘rain’ trigram, 钻龟得雨卦,

Upthe mountain they go and set fire to the prostrate trees. 上山烧卧木。

Startledmuntjacs run, and then stare back;惊麏走且顾,

Flocksof pheasants make i-auk sounds. 群雉声咿喔。

Thered blaze forms sunset clouds far off,红焰远成霞,

Lightcoals fly into the city walls. 轻煤飞入郭。(煤应是Soot,翻译不准)

Thewind draws it up to the high peaks, 风引上高岑,

Itlaps across the blue forest. 猎猎度青林。

Theblue forest, seen afar, dissolves in a flurry.,青林望靡靡,

Thered light sinks – then rises again. 赤光低复起。

Aradiant tarn brings forth an old Kau-dragon;照潭出老蛟,

Explodingbamboos frighten the forest ghosts. 爆竹惊山鬼。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803689.html

上一篇:说说古代的火灾气候经验
下一篇:淳熙四年,中国反常的气候

5 李健 孙爱军 余皓 XuexingLu eastHL201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