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也说对雾霾危机的看法 精选

已有 5596 次阅读 2015-3-2 06:20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思考, 雾霾, 纪录片

也说对雾霾危机的看法


   网上铺天盖地的柴静新闻,咱也不能免俗。看过之后,都是常识而已,对我没有任何新意。2008年,我在美国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研究过一系列能源领域的综述总结文章,所以对她的看法基本明了。只是觉得能源问题非常复杂,不是她的记录片能够说清楚的,所以我来总结一点关于雾霾问题的哲学认识。

   首先,要向柴女士表示敬意。能够为健康问题思考的人不多,大家大多不敢出头,女士出面比较容易一些,比如Rachel Carson,社会没有很大的压力和阻力。希望她的看法能够带来某些改变。中国不缺执行力,而缺的是上下的共识,一旦达成共识,信息流通解放,青山绿水非梦。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是某一点决定的,而是一个社会的EconomicalInstitutional Cultural形势决定的,在这里,我还要加上GeographicalClimatological,才能更好地认识当前的雾霾形势。

第一,  中国烧煤烧油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采取的做法。为什么要烧煤?因为没有技术和资金去进口其他的能源。美国在能源危机期间,每年要送大把的美钞给中东,任何人都心中感慨,沙特人凭什么把5美元一桶的原油当100美元卖?给他们的钱是真金白银,不是我们的GDP,还要扣除原料和技术支出,到手的是零头。现在你看我们的深海采油平台到处打井,这技术可是当我国拿渤海油田一半的石油换来的(准确说49%归美国)。碰到技术的门槛,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你就是从头开发,还有专利保护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能烧煤来积累资金。能源具有自增值属性,没有第一桶金,就谈不上后续的节能减排技术。所以,环境污染大,那是为积累资金作出的代价。所以,工业发展的路是没有捷径的,你必须承担代价,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去改革。印度的环境已经很烂了,可是印度还要引进制造业赶超中国,这一步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之路是省不了的。

第二,  环保问题的实质,说来说去是标准执行问题。标准为什么能够过,却不能执行?柴静说这是执法机构推诿,其实这就是技术革命的机构组织问题。我国的管理问题全部归国企,对他们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该罚谁呢?政府卷入市场,市场就没有公平公正的标准可言。美国发展专业协会100多年,才能够注意对协会成员保持平衡,随时让教育领域的专家参与协会工作(因为没有利益,可以相对公平嘛),保持协会的技术和政治的平衡。我国的专业协会是国家指定的,既不参与市场竞争,也没有自立自传自养的压力,他们能作什么?你又能指望他们做什么?中国在专业化组织上仍然有很大的欠缺,不是指定负责单位就把问题解决了的。

第三,  技术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可是中国缺乏保护专利的观念,谁敢让技术自由流动?谁敢投入科研经费?这是文化决定的结果,不是消灭垄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国内对云计算的推动似乎很有力,可是云计算的市场领导者谷歌和亚马逊却被排除国门之外,仅此一项,中国将来不知要花多少冤枉钱来弥补。现在每一项技术的进步,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赶超的瓶颈和绊脚石,这笔账有谁算过?有人说,这是为了保持稳定付出的代价,我只是觉得代价未免太高了。小小操作系统,美国基于Linux的方案不知推出多少种,中国只有一种,还羞答答地挂在Ubuntu下面让人使用。中国有6亿网民,有多少智力被网上长城浪费掉牺牲了?15-16世纪是荷兰人的黄金岁月,他们的技术优势,是建立在信息的自由流通基础之上的

第四,  雾霾问题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地理条件问题。我们总想赶英超美,可是没有想过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否合适去赶英超美?我们要搞城镇化,可是北京是否值得城镇化?也许当年伟大领袖的看法是对的,应当把故宫拆了盖工厂。现在虽然没有拆,但跟拆了有什么区别?北京定都,是明成祖朱棣一人坚持的结果。1421年的故宫大火,差一点改变了中国的京城,可是朱棣听取了所有的意见,就是把所有反对迁都北京的人一一加以严惩。接下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不得不倾全力造长城,完全错过了技术革命和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红利和机会。1421年是中欧技术大分裂(GreatDivergence)的关键点,对此有无数的讨论总结文章。因为该年明成祖逝世,就停止了郑和下西洋(还有一次不算,是被迫的,把上一次的客人送回国),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收缩和保守,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当年的豪情。现在举国全力保北京,比如南水北调工程,还是在重复明代错误的地理选择带来的决策困局,这是芝麻与西瓜谁重要的技术性问题。一步错,步步错。

第五,  雾霾问题的产生,有气候变化的贡献。如果光从源头来治理,无论多大的投入,也不能改变雾霾的结果。如果雾霾的改造成本是无限大,柴静还会推出这一纪录片吗?雾霾问题,是全球性的,只不过在中国表现得严重一点。不能做长久的计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我最担心的效果。理论上说,中国的集权体制是考虑最长远的,可以作最优化的最长远的计划。可是如果大家只能认识到雾霭的眼前危害,而不能有全局的观念,中国的体制往往会带来很大的浪费。中国太需要有人唱反调了,多样化带来全局观和多重的选择机会。

以上是我对雾霾问题的经济性、组织性、文化性、地理性和气候性的一点认识。戴蒙德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矫枉过正(lurching),任何看上去美好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带来极端恶化的连锁反应,所以需要从战略角度来认识,后者正是柴静纪录片的短处。不错,人人的健康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与健康面前取得平衡,这是大家都想作到,往往认识不足的地方。人人都说,不要管闲事,不管闲事的结果,就是雾霾危机。所以,我们还是要管闲事的,至少对我们的健康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意见多了,也会推动政策,故有此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871151.html

上一篇:说说美国文凭证书趋势
下一篇:日本消防表演背后的“鳶人”文化

24 李健 张骥 吕喆 李亚平 刘建兴 檀成龙 袁海涛 张守勤 余皓 陈楷翰 赵凤光 古其林 黄永义 杨月琴 汪晓军 周可真 孟佳 王春艳 丁大勇 张云 姬扬 icgwang shenlu ThermoCo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