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微观世界的非连续作用

已有 3763 次阅读 2008-1-8 14:56 |个人分类:物理学哲学|关键词:学者

微观世界的非连续作用

人类对宏观现实世界的认知基于宏观连续作用,恐怕应是共识。人脑通过光的连续作用而辨识宏观的“现象实体”,就是一个连续的图像。其实人对非连续发光的适应能力是很差的,电影胶片,如果每分钟少于24幅,就不能形成连续的画面。在原子世界,电子在能级跃迁中给出的是非连续的光谱,用非连续的光叫大脑直接建构原子中电子的形象是强其所难。人的大脑还没有这个能力。更何况,原子中的电子除能级量子数之外,还有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等不连续概念(h0)。说电子是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滑小球,并可抽象成质点,那纯粹是根据宏观连续作用(h=0)所做出的经典想象。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就在这种想象中碰了钉子。

微观世界的作用是非连续的,人脑无力对非连续发光的客体直接建构其形象,完成“本体”到“现象实体”的转化。但人类必须完成这一转化,否则对原子中的电子就不能做到完全的认知。在前述“自在实体”到“现象实体”的三种转化途径中,只有第三种可用。对微观客体的认知,我们必须通过微观客体给出的光学现象,由经验、知识、理论和相应的逻辑基础进行形体建构。被建构的电子“现象实体”,必须具有波粒二重属性。它不是精神而是地地道道的物理实在。因为这个物理实在,可以通过它表现出的光学现象得以还原证实。説得具体些,也就是由第三种方法建构的,与原子中电子等微观客体对应的“现象实体”,通过量子测量连续作用的介入),可以呈现出客体的宏观经典粒子属性。有报道表明,人类正在对原子中电子的跃迁做出实验测量。

应该引起物理学家注意,即使将来成功测量到了能级跃迁中的电子,那也是连续作用介入后呈现出的电子,它不应等同于测量前非连续作用中那个离散的广域分布的电子。测量让“电子”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5-14117.html

上一篇:物体时空形象和状态描述的哲学基础
下一篇:哈佛校训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