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ngyang 追循父亲足迹,落户科学网。

博文

【新民晚报】当博主、写小说、推科普……身患癌症的上海交大教授杨汝清——临终前两年开写“科学博客”

已有 8088 次阅读 2009-10-23 23:10 |个人分类:思念日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客, 杨汝清, 青水洋

当博主、写小说、推科普……身患癌症的上海交大教授杨汝清——临终前两年开写“科学博客”

日期:2009-10-23 作者:钱滢瓅;李晓清 来源:新民晚报A2要闻 
 
杨汝清生前工作照 (资料照片)                        
  
    一个教授博客,主人虽已逝,却仍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已故教授杨汝清留下的“青水洋博客”。
    
    2年前,杨汝清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在网上开写科学博客。2年多来,他把机器人知识写进连载小说,用博文记录科学思考、教育问题以及人生哲思,总共写下了10余篇科学小说、150余篇博客,赢得了64万余人次的访问量。这些,都延续了他的“生命”。
    
机器人成小说主人公
    
    核电站有可能发生氢爆炸,人为解救很危险,于是勇敢的机器人们整装出发,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这是杨汝清在博客上连载的科普小说《勇敢的机器人》。在他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深奥的机器人学变得通俗易懂、可亲可近。一位游客留言说:好久都没看到可以让自己一口气读下去的科学故事了。一些得知杨汝清身份的网友更是讶异:理工科教授还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小说!
    
    杨汝清原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曾担任机器人研究所所长。2007年2月,杨教授身患绝症后,在新浪网开通博客发表第一篇博文《让博客陪伴我走完人生的旅途》,取名“青水洋”。后来,受到科学网的邀请,他又把博客“搬”到了科学网。
    
网上担当科普使者
    
    杨汝清生前曾说,写科学小说是希望使更多人了解科学。他写的小小说《高精度,真科学!》说的是测量学,曾受到科学小说网编辑的推崇。故事说的是有个农场主要测田埂的长度,请来两位测量能手。一位用的是“土办法”——麻绳、卷尺加计算器,一位用的是激光测距仪。结果前者测出了“103米左右”的约数,后者测出了“94.56米”的精确数字。最终,农场主采用了激光测距仪测得的精确数字。用“土办法”的那位第一位测量者临别前说:“虽然我没有比他测得精确,但我的结论比他准确。”到底约数和精确数字谁更准确,小说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除了科学小说之外,杨汝清还热衷于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生活诸事。比如,针对现代人的“假期综合征”,他提醒人们:要保持自己的血气能量的“收支平衡”,就像用手机一样,要随时保持电能充足。他还在网上探讨科学减肥是怎么回事,揭破“水变油”的骗局等。
    
博文体现浓浓师爱
    
    虽然杨汝清在博文中检讨自己“重科研轻教学”,但他在心肌梗塞手术后,又发现患有肺癌,并已失去手术时机,却仍然隐瞒自己病情,坚持回交大上课,还写下令人动容的《这不是最后一课》:“我不能告诉他们病情,是因为我的还未毕业的十几位硕士生和博士生正盼我回去与他们一起做实验,改论文。我要保持他们平静的工作、学习状态,我要让他们留着美好的回忆离开校园。”
    
    杨汝清在博客中,还提及“第一次严重的迟到”。一次,他答应自己的博士生参加他的论文预答辩,因为天气骤冷,杨教授在路上突发心绞痛,结果晚了40多分钟才到。他在记录此事时,并不为自己辩护:“尽管是身体原因,但我一直怀有歉意,心中老感到不快。”从杨教授身上,学生学到如何惜时、守时。
    
    热心的杨汝清还在博客上为研究生恋爱“支招”。《初恋新招:不戴眼镜去约会》采用自传体小说的形式,饶有趣味地叙述他为了“治疗”学生恋爱时对相貌先入为主的“毛病”,要学生约会一定不能戴眼镜,最后成功地让学生“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我是您的学生肯定会很幸福的!”有游客读后留言说。
    
    经历两年多与病魔的斗争,杨汝清于上个月初与世长辞。一个多月来,仍有不少网友光顾“青水洋博客”留言缅怀。这正印证了杨汝清在首篇博文中的话:“大部分博客就像无人知晓的流星,但也留下了人生旅途的足迹,为未来历史的真实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同时也能为家人,为朋友留下一点纪念,为社会留下一点借鉴和启迪。当然,更重要的是博客能为自己增加一点生命的活力和动力,或许它也能为自己延长一点有质量的人生旅程……”
    
本报记者  钱滢瓅  实习生  李晓清
 


悼念远行的博友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8671-264586.html

上一篇:杨汝清教授事迹追忆座谈会召开
下一篇:【新民晚报】“青水洋”最后的博文被浏览近2万次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