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天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wsapa 创新创业,以人为本 天使投资,专注健康 开博调侃,舞文会友

博文

20年才有望盈利, 生物技术公司成长有多难? 精选

已有 5883 次阅读 2011-4-17 20:25 |个人分类:医药产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生物技术, 盈利, 资本市场

美国资本市场喜欢追捧科技股和未来之星, 对于高科技高成长的公司, 是否现在盈利赚钱并不重要,只要让投资者相信你未来能够赚钱或赚大钱,你就可以上市,在资本市场大量募集资金, 资金募集可以随项目进展不断持续进行多轮,只要资本市场仍然愿意听和相信你讲的动人故事.

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奉行的是由市场化和投资者选择的方式, 而不是中国那种,由政府主导和审批的模式. 中国证券委认为应该提高上市门槛,严格把关审批,才能让好公司上市, 而美国则放低上市门槛,美国证券委不相信政府能判断好公司,而市场,投资者,媒体,对冲基金和律师能判断好区别好公司与坏公司,所以美国的上市不是审批制,而是报备制,只要市场和投资者愿意接受,你的公司就可以上市。 但上市后的信息披露监管很严,你不即使披露信息,或你的信息披露有造假,你的公司就会受处罚,甚至停盘和摘牌。你的股票持续交易低于一定价位,就有被停牌摘牌的可能。

美国的资本市场对科技股独有钟情,各行各业都有它所扶植的优质股,潜力股。 微软,英特,安进 基因泰克,谷歌都是它所扶植和追捧的对象。未来Facebook和其他网络社交媒体股也将是下一个热门股。

在这里,笔者想提一下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它成立于90年代,93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15美元发行价, 当天就上涨至20美元, 第二天涨到25美元. 更加戏剧性的是, 公司股票曾经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时,股票冲到140多美元。但这家公司一直不盈利,融资十多亿美元。与许多大公司做过许多合作交易。但始终没有重大产品开发出来。这种尴尬的局面终于可以打破了,FDA不久前刚批准其开发的治疗红斑狼疮新药上市,公司可能在2013年开始扭亏为盈。 这是这家生物技术公司成立20年来首次实现盈利。很值得庆祝。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家公司曾经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股票跌至几美元,幸亏有新的私募,提供及时雨,才让它躲过难关。

美国300-4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90%以上不赚钱,大多数靠资本市场为其输血,IPO之后,再做私募,另外就是靠与大药厂合作获取联合开发的研究经费。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早期也是这样,但好景不长,DNA测序完之后,生物科技股泡沫破裂,股价大跌,幸亏该公司及时转型,开始利用人类基因的数据开发新药,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第一个成果,虽说不是特别有效,但几十年才出这么一个新药,FDA高抬贵手, 给与放行。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因此有了转机。去年曾经完成了大笔私募,公司股票节节上升,市值已经高达54亿美元,大大超过一般性盈利的实业公司和制造型企业。这种奇特的现象只有在美国有这样的机遇,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十年磨一剑的特点。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Celera公司运气就没这么好,它虽然也经历了转型,但进展不大也不快,最后只能几亿美元被人吞并。

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无法培育和扶植类似像人类基因组科技这样的公司,因为必须连续盈利的公司才有资格上市融资。而开发一个新药往往需要10年10亿美元的长期高风险生意,中国创新型研发型企业无法在其成功上市产品之前就能通过IPO募集大量资金。所以要通过这种公募形式来解决资金瓶颈几乎不可能。所以唯独只能通过像银行借钱,向大公司和政府寻求资助才有可能搞到有限的资金。这对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中国网络科技股在其真正做大前,都不是盈利的公司,但都通过美国资本市场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才做大。当年百渡刚上市时规模很小,现在成长为510亿美金的公司,这是中国科技公司的奇迹,也是托了华尔街的福。但愿中国企业产业,尤其生物科技产业也有这样的机会,培育出类似美国的安进,基因泰克。

如果中国创业板不能对生物医药类企业有特殊通道, 只做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那么就很难发展独立的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 或许这些企业只能到美国去上市,中国股民没有办法分享其成功的喜悦和收益.希望这不是永远的格局. 中国的投资者,企业家和政府需要多一点理解,支持和耐心.创业者更需要有恒心,毅力和智慧, 当然也需要有点运气.没有人能确保新药研发一定成功.失败的项目和公司毕竟还是多数, 我们需要更多包容.
 
以下是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股票交易历年图标,非常说明问题。做科技公司难,做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更难。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1616-434337.html

上一篇:举报欺诈: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下一篇:杜克大学创建二千万美元生物医学转化基金

9 赵豪飞 谢鑫 吴景鹏 杨远帆 韩健 李永丹 李福洋 刘凡丰 guoyanghuawu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