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日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ry8044 物理学歪人 电气接地学雷人 qq:9792255

博文

如何克服拖拉——回李小菊同学

已有 5389 次阅读 2010-5-12 22:52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究其原因,都是懒惰惹的祸,当自己不想做得时候,脑袋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浮现:“得了吧,改天在说”“现在不愿做,也没效率,等有效率了在做”,这一等,就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如何克服懒惰呢,有哪位大侠能给支支招,提一下建议。或者是大家探讨一下。
下面,我从如何克服拖拉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下策:设定任务完成时间。
研究人员让同学设定论文提交时间,结果发现,截至时间设定越早,得分越高,拖延的念头越低。
上策:直接动手去做。
一项针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当学生真正开始动手去做原本想要逃避的作业时,他们对于这项作业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时候,他们其实乐在其中”
因此,解决拖拉问题非常简单,将其当成聪明智慧的提升,并努力尝试享受其中的乐趣即可。人们之所以拖拉,是因为高估了所临任务的辛苦和难度,但当真正开始动手去完成任务时才发现原来挺简单,而且有趣,反倒成了一种享受。
所以,当你讨厌某项任务,不肯面对而拖拉时,有可能是这项任务不好办、令你难堪,但更有可能是你的臆想,此时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认知水平,重新评估,评估的最好方法就是尝试去做。
参见,运动,得享受,唯有如此才能也必然能促进健康这些朋友原都讨厌运动,一直拖着不肯运动,普遍偏胖。但是,我告诉他们运动其实不痛苦,引导他们努力去享受其中乐趣,他们便全都爱上了运动,欲罢不能。
另外,我本人则认为,拖拉也有可能是状态不好,须努力调整到较好状态或能解决问题。比如,就我来说,躁动时,是难以静心从事论文及计算设计等工作,便出去打一会儿球(强度别太高),将压力释放出去,然后自然能平和安静下来,再从事相关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解决严肃数学问题的能力常常上下变化,甚至每天都有区别。有时候我可以在一个问题上连续想一个小时之久;而有时我更适合去把我和合作者们的草稿式的想法给具体到细节的写出来;另外一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收收邮件,改改错误,甚至打个盹,散散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状态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如果我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同时又有很好的状态,我可能就会关掉办公室的门,关掉网络,静下心来写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而状态不行的时候呢,我就看看这一周的e-mail,投几篇篇论文,写写blog。总之我要做些跟精力的热情的高低很相配的工作。做数学够幸运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把大部分的工作在时间上做非常自由的调整。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某个时段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接下来的时间(比如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做估计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太过自信,还是太不自信,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内容的时候都会带来低效的后果。(我在这两方面可以说都有反面的经验。)
类似的。我有时会有一大堆事情,在长度,复杂度,困难度都非常不同。这一堆问题写在我的“要做”清单之中,如果其中有某个需要很细致的思考的话,我会完全排除掉其他干扰,只将注意力放在这一个问题之上,其他的能拖后的拖后,能放弃的放弃掉;我只有在各项工作都不会耗费我很多时间的情况下,才会同时在各个方面工作。
 
由此可见,拖拉有可能是心理误区,放大了所临任务的痛苦和艰难程度,也有可能是状态不好,需要调整至最好状态。至于是哪一种,努力去克服和改进时自然会发现,未必能一下子做好,但总可以做得越来越好。可若不进取,那就只能堕落一辈子了。
最好说明一下,研究人员发现,运动员和过度学习者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两大群体,不过,我认为中国的运动员可能例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4673-323511.html

上一篇:中国人智商如何
下一篇:抑郁(症患者)心情科学家最可知——科学或始于抑郁

14 张鹏举 张焱 刘强 吉宗祥 吕喆 金小伟 陈永金 杨芳 孔晓飞 蔣勁松 黄丹萍 夏飞 李小菊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