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minghu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ominghui

博文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五章 文明的兴起

已有 1851 次阅读 2016-12-14 11:04 |个人分类:科学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第五章  文明的兴起

 

农耕畜牧与定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各个大陆上的人口增加得很快,渐渐地,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变成了城市,出现了最初的国家,产生了阶级。

人们发明了各种生活物品,陶器、纺织品和车轮等发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发展了灌溉与耕作等生产技能,发明了犁,并且用驯养的牛马耕地。耕作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使得粮食产量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而更多的人口又更进一步增加了生产。人们分成了各行各业,有了专业的分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人类社会快速发展。

采取了农耕畜牧生活方式的群落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出现了资源不足的情况,人们为了占领土地资源开始了大规模的战争。在采集捕猎生活方式下的社会里也有战争,但是规模较小,一次战斗规模一般不超过百余人。在农业社会,人口大大增加,战争的规模也大大增加,战争的规模达到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

城镇、国家、阶级和大规模战争成为文明的象征。

 

在中东,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希腊语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就是今天说的两河流域,这两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农业生产最早的发源地,也成为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的苏美尔人在两河的下游建起了城市,城市与周围的农村组成城邦国家,每个国家拥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口不等。到公元前3000年时,在两河流域已经有了12个城邦国家。

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在公元前2276年,被南方来的闪米特人征服。

 

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后,在各个大陆出现的古代文明有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和中南美洲文明。

 

人类文明的出现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

人类文明最早出现在现代人走出非洲后最先到达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而最晚出现人类文明的地方恰恰是现代人最晚到达的大陆中南美洲。文明的发展需要人类社会足够长的演化时间。每一个特定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类最早生活的地方先进入文明状态,人类生活开始较晚的地方后进入文明状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是人类文明开始发展时的情况。

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到了一个地方,要适应那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等诸多方面。人类和其它生物对自然的这个适应过程是相同的。像其它动植物一样,人类经过许多代的繁衍,成为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人类种族。在成为适应一个地方自然环境的种族之后,在合适的自然条件下,文明在那个种族里发展起来。

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有的种族或部落停留在现代文明的大门之外,直到现在,在澳洲和非洲还生活着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种族与部落。

 

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变化受纬度影响最大,因为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在不同纬度上同样面积接收到的热量不同,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带。气候带与海拔高度等条件影响着植物物种的分布和生长,气候与植物又决定动物物种的形成。

植物与动物物种会通过自然的方式向具有适合它们生长环境的地区传播。被人类驯化的植物与动物,也会从它们最初被驯养的地方,通过被迁徙的人群携带,或被周边附近居住的人群学习与接受,向着适合这些动物与植物生长的地方传播。

现代人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动物与植物的传播,而动物与植物的传播受着地理与气候条件的限制。人类本身的生活也同样受着地理与气候条件的限制,以及由这些条件造成的植物与动物物种分布范围的限制。从根本上,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由地理与气候条件决定。

 

在相同纬度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同样有变化,但是温度变化不是很大。在相同的气候带,生物物种与人类文明的传播在同样的纬度方向上,即东西方向上较为容易。而在南北方向上因为气候的变化较大,物种与文明的传播也较为困难。

非洲大陆在东西方向窄,南北方向长,由北向南自然地理与气候的变化大,文明的传播受到了限制。埃及文明在非洲北部出现,却没有向南部在整个非洲大陆传播。

美洲大陆的情况与非洲类似,东西窄,南北长,中南美洲的文明也没有传播到北美大陆部分。

只有欧亚大陆,是东西方向的长度大于南北方向的一块大陆。只有在欧亚大陆,农业文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伴随着文明出现的是战争、死亡、流血、民族的交替征服与人类的迁徙。

 

 

①《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著, 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76184-1020619.html

上一篇: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四章 生活方式
下一篇: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五章 文明的兴起 (修改)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