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yu58213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yu582135

博文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二:《舍余消筛计算法》

已有 4322 次阅读 2009-11-8 07:3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原函数, 轴函数, 舍余消筛轴函数, 取整, 小数误差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二:《舍余消筛计算法》

    [0,x]上的素数数目,是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参数。但是,素数数目的准确值是一种离散量,不可能将其写成为 x 的连续函数、用于理论证明。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途径,就是用素数数目的不足近似值、取代其准确值完成证明。因为其不足近似值总可以写成为 x 的连续函数。能够完成此使命的素数数目不足近似值函数,就是素数数目的“舍余消筛轴函数”。

1.[0x]Pn 阶准素数数目的原函数

在研究整数域各类数的分布规律时,[0x]各类数的数目是一个重要参数。在 Pn 阶准素数模型中我们若 表示[0x]Pn 阶准素数的数目,根据文献[1] 93页的表达式,则有:

 

        =[x] —∑ [x/Pi] + ∑ [x/PiPj] —…  (其中ij = 123…n (3)

 

式(3)右端给出的,是  的准确值,称它为准素数数目的原函数。但是,该原函数并不是 x 的连续函数,其函数曲线是阶梯形的(见例图2-A)。所以它只适宜用于数值计算,不便用于这种无穷域中的理论证明。

2.准素数数目原函数的轴函数

  原函数之所以不是 x 的连续函数,是因为其中存在着那些“取整符号”。去掉那些“取整符号”后,它就变成为 x 的线性连续函数,将这个线性函数用  表示,  函数曲线就是一条过数轴原点的直线(见例图2-B)。

因为在x 等于Pn阶周期An的整数倍时,原函数中所有“取整符号”内的数,本身就成为整数、“取整符号”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去掉“取整符号”之前和之后函数的值是相同的,所以,在每个 Pn阶周期的端点上,都有:= 。实际上, 由于准素数关于周期中点的分布是对称的, 因此在每个周期中点上也一定有:=

由此可见,  之间的关系,前者就如同一根藤,而后者又如同一棵树,  梯形线如同藤缠树一样、永远缠绕在直线  上,至少每隔半个周期,梯形线就要与  直线相交一次[见例图2:A()B()]

(例图2)就是http://sea3000.net/fengjungang/20091016191642.php网站中的(例图1)

据此,我们定义直线  为原函数阶梯形图线   伴随轴,或简称并且称为准素数数目原函数的轴函数。该轴函数可表示为:

 

           = x x/Pi+ ∑x/PiPj)—…         

                        =x (1(1/Pi+ ∑(1/PiPj)—… )

                        =x  (1—1/P1)(1—1/P2)(1—1/P3)...(1—1/Pn)

                                                                                            (4)

                                                                                                      (5)

                                                                                                                                        (6)

                                                                                                                                                    (7)

3.求取准素数数目不足近似值的必要性

轴函数虽然在周期的端点、中点还有其它许多点上,其值都与原函数的值相等,但是在这些等值点之间,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误差的。 由(例图2画)知这种误差是正负交错误差,我们用  表示该误差,而产生误差  的原因,则在于它们表达式分母中的素数因子 Pi  、 在一般情况下是约不掉的,这样以来它与分子相除时,其商中就有小数存在,而原函数用“取整符号”将这些小数舍弃掉了,但轴函数确没能舍弃掉,因此二之间出现误差。而在周期端点和中点上,二者间的误差之所以为0,正是因为这时它们的分子 x 中出现了Pi  因子,从而约分掉了分母中的 Pi  ,不会再产生上述小数了,所以  就等于0了。

这样以来,虽然轴函数是能够用于理论证明的连续函数,但因为它与原函数间存在误差,还是不能够作为准素数数目表达式用于理论证明。实际上,准素数数目本身是一种离散量,其真值函数不可能是 x 的连续函数,而不是连续函数,又不便直接用于无穷域的理论证明,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出路,就是要根据所要证明的问题之性质,求取这种离散量真值的不足近似值、或者过胜近似值,用近似值取代真值。其近似值是可能成为坐标 x 的连续函数的、是能够用于理论证明的。显然,对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求取得素数数目足够强的不足近似值函数即可。

4.对轴函数进行舍余消筛计算求取原函数的不足近似值

    取得 Pn 阶准素数数目不足近似值函数的基本思路有如下两条:

其一是根据 Pn 阶准素数是由 n 种等间距筛点筛选出来的这一要件、以及准素数分布的周期性、对称性等属性,证明出误差  的最大幅值,从轴函数中减去误差的最大幅值,得到原函数的不足近似值函数。该思路正是《破译哥德巴赫猜想之谜》一书的主要思路。

其二,是对轴函数进行舍余消筛计算,即减小轴函数分子中各因子,以达到舍弃余数、和约分掉分母中那些产生误差  的Pi之目的。实质上是用对轴函数“过量舍余”所产生的负误差增量,抵消掉(淹没掉)轴函数相对原函数的正误差,得到一个比轴函数小的、相对原函数只有负误差的、新的轴函数——“舍余消筛轴函数()”。该新轴函数,就是我们需要的、原函数的不足近似值函数。

舍余消筛计算法,实际上是受到轴函数“天然消筛”的启发、而产生的一种数学方法。n大于1的 Pn阶轴函数分子中,由于“天然”存在着(P2 - 1)=2 这个因子,因此就“天然”地约分掉了其分母中的P1,也即“天然”地消掉了P1筛网。从此之后的Pn阶轴函数,再不会因为 x 不能够被 P1整除而产生相对于原函数值(也即真值)的小数误差了。在每个周期中点上,轴函数与原函数曲线相交、就是这一结论的证据,这时,,是一定不能够被 P1 整除的,但是原函数却没有因此而产生丝毫的误差。而这一结论不用于P1阶,其实也是这一结论的证据之一。P1阶的轴函数为  ,只要 x 不能被 P1整除,它就一定要产生0.5的小数误差。这是因为在这个轴函数分子中,尚且没有(P2 - 1)这个因子,尚且不能“天然”地约分掉其分母中的P1所致。

这个舍余消筛的过程,在前面的(4)-(7)式中已经基本完成。对最后的第(7)式右端再取整后,就是我们需要取得的舍余消筛轴函数 ,即:       

                            (8)

.

前面,第(4)式之前都是恒等变换。第(4)式分子中有n个因子(Pi-1);分母中也有n个因子Pi(其中i=1、2、3......n)。因为 Pi都是正整数,相邻两个素数的间距至少是1,所以一定有(Pi+1 - 1) Pi。因此,将第(4)式分子中,从(P2 - 1)开始的后面(n-1)个因子都将其由(Pi+1 - 1)变换为 Pi,分子就缩小成为:

                  (P1 - 1) P1 P2... Pn-1,

如此以来,第一,是轴函数肯定变小了;第二是舍弃了分母除分子产生的小数,这是因为轴函数分子在缩小的过程中、使其含有了 P1 ~~ Pn-1 前(n-1)个 Pi,从而可以将其分母中的这些素因子约分掉,使它们不可能再产生小数误差了;第三,约分掉了分母中 P1 ~~ Pn-1这(n-1)个素因子,相当于小除了这(n-1)层筛网。所以,从第(4)式到第(5)式这一步就完成了“舍余消筛”的基本过程,其余步骤,都是恒等变换。

当然,式(4)~~(7)并没有达到彻底舍余消筛的目的,轴函数分母中还剩有一个素因子 Pn ,还剩有一层筛网就还会产生小数误差。但这时已经没有了多层筛网相互交错重叠时的情况那么复杂情况了,一层筛网产生的小数误差,其幅度是不会达到1的。

(例图2)严丝合缝地反映出了“舍余消筛”的上述效果,该图中的红色直线(B)是轴函数;深红直线(C)是舍余消筛轴函数;蓝色阶梯线(A)是原函数;绿色阶梯线(D)是舍余消筛轴函数取整的整数部分,也即最终取得的原函数的不足近似值函数,它也可以用连续函数表示为()。舍余消筛轴函数线在[0,11]区间,仍然有高出原函数曲线的部分,但高出的幅度小于1。这反映了新的轴函数由于还存在一层筛网、仍然有相对原函数的小数误差,但不大于1。新轴函数“取整”后得到的绿色阶梯线,则在任何区间上,都没有高于原函数的蓝色阶梯线,只在[0,11]区间上,有与原函数线相互重叠的部分。 这说明新轴函数“取整”后确实消除了最后一层筛网产生的小数误差、确实成为原函数的不足近似值函数,它只能小于或者等于原函数,不可能大于原函数。

5.素数数目的下界函数 

因为满足条件的[0,x]区间之上的Pn 阶准素数,除了其中的1之外都是素数,再加上Pn 阶的n个基素数,就是该区间上的全部素数。所以,将式(8)代入前面的式(2)即得到素数数目的下界函数,即:                           

                  

                          ( )  (9)

.

将式(9)的限制条件给出的  代入式(9)又得:

.               

                                          (10)

下面是验证式(10)的实例 :

x    真实存在的素数数目和素数

4      2     2 (2、3)

9      4     4 (2、3、5、7)           

16     5     6 (2、3、5、7、11、13)                

25     7     9 (2、3、5、7、11、13、17、19、23)     

36     8     11(2、3、5、7、11、13、17、19、23、29、31)       

49     10    15(2——47)

64     11    18(2——61)                          

81     12    22(2——79)          

100    13    25(2——97)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 不仅是素数数目  的下界,而且是比较弱的下界。在 x 还比较小时,它还比较强;x 越大它将越弱。这是因为,一方面 x 越大,阶次越高,舍余的次数越多;另一方面,x 越大,相邻两个基素数间的差值可能越大,用 Pi 取代(Pi+1 - 1)时舍弃掉的越多。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决定着x 越大,下界  越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 x 越大,的下界属性就越明显、越突出、越可靠,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它的强弱程度,对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无决定性的影响。只要它是随着x递增的、的可靠下界函数,用它就足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类定性分析的问题,因为,猜想命题仅仅是要证明偶数存在“1+1”,而并非要证明偶数存在着多少对“1+1”。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1188-267215.html

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一:《Pn 阶准素数模型》
下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新思维之三:《先分后筛、扬长避短》

1 盖鑫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