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yu58213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yu582135

博文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已有 8021 次阅读 2010-1-10 19:4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准素数, 基素数, 轴函数, 舍余消筛轴函数, 整数分割对序列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摘要:该证明通过建立“准素数”数学模型、揭示了素数等所有整数子序列、在数轴上的排列规则,为证明“猜想”鉴定了理论基础。又通过推导素数数目的“舍余消筛轴函数”,逾越了离散量无法用 x 的连续函数表达这一关碍,为利用连续函数这个数学工具对“猜想”进行定量证明,铺平了道路。再然后将数轴对折,便建立起了偶数的“整分割对序列”。仅凭该序列和准素数模型的基本属性,相当多类型的偶数,其“1+1”的存在性,便被轻而易举地证明了。剩余类型偶数的“猜想”证明,通过对“整分割对序列”进行“双筛”这种更普遍适用的方法也得以完成。证明结论是:较大偶数2a的“1+1”分割对,不少于  对;大于4的任意偶数,都能够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关键词:准素数、基素数、轴函数、舍余消筛轴函数、整分割对序列、双筛法

MR2000)主题分类:20F1920E45

中图分类号:O156   文献标识码:A

1.揭示素数、和林林总总的合数序列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Pn阶准素数 

设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 i 个素数为 Pi,定义整数中那些不含素数因子 Pi

 

(i=1,2…n)的整数、为Pn阶准素数”,并称 P1、P2、…Pn n个素数、为

.

Pn阶基素数”。

.

在数轴上,用筛法筛掉所有整数 m×Pi (i=1,2…n ;m=0,1,2…),存留下来的

.

整数就是Pn阶准素数,而被筛掉的所有整数 m×Pi ,则称其为 Pn阶准合

.

数”。

 

在数轴上,每个Pi的筛除点,都是从0起始、以Pi为步长的等间距点,所有Pi

.

筛除点,都将在 x=m×P1×P2…×Pn (m=0,1,2…)点上相互重叠,这些重叠点

.

Pn阶准素数分布周期的周期端点。可知,Pn阶准素数是从0开始、以 Pn

.

基素数之积——An=P1×P2…×Pn 为周期、而周期性分布的,且是关于周期

 

点、中点对称性分布的。(见例图1——P3阶准素数的筛选和分布图之第一个

.

周期)

P3阶准素数的筛选和分布图之第一个周期(其中黑点表示的是P3阶准素数)

 

对于筛选素数而言,由于 Pn+1 的非重叠有效筛点、总是从   点起始的,

.

所以,Pn阶准素数与素数的关系,在(0 )区间上总是非常简单的。在

.

0Pn]上,唯一的Pn阶准素数 1 并不是素数,而 Pn 阶的 n 个基素数——

 

P1P2…Pn,才是该区间上的全部素数;而在(Pn )区间上二者关系

 

则更为简单,其上全部的Pn阶准素数,恰好就是其上的全部素数,二者之间没

.

有丝毫差异。所以,若取:

                                        1

.

[0x] 区间上的素数元素,是由[0Pn] 区间上存在的n Pn 阶基素数元

 

素、和(Pn x] 区间上的全部 Pn 阶准素数元素、这两部分构成的。为了方

 

便,n Pn 阶基素数也被称为满足式(1)的 x 的基素数。由此可以推知,

 

[0x]上的素数数目π(x)、与同区间上的 Pn 阶准素数数目πn(x)间的关系

.

为:                                (2)

.

由此可见,建立了Pn阶准素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清楚了(0

 

区间上的 Pn 阶准素数的分布规律,就研究清楚了(0 ) 区间上素

 

数的分布规律。又因为 Pn下标中的n 是可取无穷大自然数的,所以,用 Pn

.

准素数模型,即可研究清楚无穷大素数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在无穷域内证明哥

.

德巴赫猜想等数论命题,鉴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简而言之,Pn 阶准素数模型是一个认识整数序列及其子序列——素数序列、和

林林总总的合数序列之分布规律的理论工具。是整数域中、由低阶通向高阶、

.

由有限通向无穷的一个阶梯式空间隧道

.

2.Pn阶准素数的数目πn(x)的表达式、及其轴函数πn’(x)

根据文献[1] 93页的表达式,[0x]区间上的Pn阶准素数的数目πn(x),为:

                 3 

式(3)是准素数的数目πn(x)准确表达式 由于准素数的数目πn(x)是一种离散分布量,其函数图象是一种阶梯状折线(见例图2-A),所以它不可能表示成为x的连续函数。πn(x)离散属性表现在式(3)中的这些取整符号上,取整符号使其图象成为了阶梯状折线、使其成为了x的非连续函数。式(3)的非连续属性使其只能用于求数值解,无法按连续函数的运算法则对其进行变换、用它求得理论解。

但如果去掉式(3)中这些取整符号,虽然它变成了x 的线性连续函数πn(x)(见式(4)和例图2-B),从而能够按连续函数进行运算了,变得的πn(x)又不再是准素数数目πn(x)准确表达式了,只能算做πn(x)的一个近似表达式。而且比较例图2中的A图线和B图线可知,该近似表达式的值,在有的点上比真值小、在有的点上又比真值大,它既非真值之上界函数、也非真值之下界函数,所以,πn(x)尚不能直接用于理论证明。

如果能够进一步从该πn(x)中推演出一个πn(x)的不足近似值表达式,则它既是x的连续函数,又是准素数的数目的下界函数,只要它是随着 x 递增的,它就以最简单的形式证明了素数的无穷性,它就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鉴定了基础

比较例图2中的A图线πn(x)、B图线πn(x)可知,二者存在着很多交叉点,即它们在很多点上值是相等的。这是因为,式(3)中的取整符号,只有在其内的算式值存在小数部分,且正、负项小数部分抵消不完时才有意义。如果其内算式的分子中存在着足够多个Pi因子,从而能够约掉分母中的所有Pi、使分母成为 1,取整符号内算式的值将不再存在小数部分。这时取整符号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就可以无代价地将其去掉了。

例如,当x中含有nPn阶基素数因子 Pi 时就是如此。如例图1表示的P3 阶准素数,当取 x 等于 P3 阶周期长度 A3=30 之整倍数:0306090…时,x 即含有其3基素数因子 P1P2P3,它们便约掉了分母中的P1P2P3,使式(3)的取整符号内,没有了小数部分,有无取整符号的计算结果都相同,都是π3(0)=0π3(30)=8π3(60)=16π3(90)=24…,这些点的连线就是例图2-Bπ3(x) 直线,其斜率等于4/15。而式(3)表示的π3(x)阶梯状曲线,就缠绕在该直线π3(x)上,二者具有一种伴随关系。不仅在每个周期端点上二者相交,在n > 1以后的每个周期中点上,二者也是相交的,这一点根据准素数关于周期中点对称分布、很容易便得到理论证明。

依次类推,任意的Pn阶准素数,其准素数数目πn(x)函数、都存在着一条与之相伴随的直线函数πn(x)。在每个周期端点和中点上,πn(x)都与πn(x)值相等。阶梯状函数曲线πn(x),就象藤缠树那样缠绕在直线状函数曲线πn(x)上。我们定义直线函数πn(x)、为准素数数目真值函数πn(x)伴随轴函数,或者简称轴函数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4)

Pn阶准素数数目真值函数πn(x)、与其的伴随轴函数πn(x)的关系为:

(1)       x = m×An÷2 m = 012……)时为:

                                                             a

(2)       x为任意值的一般情况下为:

               b

b)中的Znx)是πn(x)πn(x)之间的误差函数,表示在 x 点上πn(x)πn(x)多了Znx)个。在 x 等于分布周期的每个端点、中点坐标时,一定有Znx=0;  而 x 为任意值时,Znx)为正、负交错误差。 

.

3.“舍余消筛轴函数”—πn(x)与准素数数目的不足近似值[πn(x)]

    x为任意值时,轴函数πn(x)与 准素数数目πn(x)之间存在交错误差Znx)的原因,是这时 x 中,不含有某些基素数因子Pi,从而分母中的基素数因子Pi没能被全部约掉,使取整符号内的计算式中存在小数部分、且相互抵消不完。这样以来,无取整符号的轴函数πn(x)、与有取整符号的原函数πn(x)之间,自然存在着误差。由此可知Znx)实际上是一种由分母中 Pi 产生的小数误差。约掉了分母中的 Pi,肯定就消除掉了这种误差。在周期端点上,正是因为 x 中含有n个基素数因子Pi,自行地约掉了分母中所有的 Pi 因子,从而消除掉了这种小数误差。

    那么,在周期中点为什么也一定能够消除掉小数误差Znx)、使πn(An/2) = πnAn/2)呢?在第一周期的中点上,显然x = P1×P2×P3×Pn÷2 = P2×P3×Pn, 是一个奇数,它能够约掉分母中的P2P3…Pn但绝不可能约掉分母中的P1,那么P1所产生的小数误差是怎样被消掉的呢?

从式(2)看,只能是在正、负项中,P1 所产生的小数误差恰好相互抵消掉了;而从式(3)看,答案就十分简单了,原来,分母中的 P1 是被(1-1/P2=2/3 的分子 2 约掉了,难怪只有在n > 1、已有(1-1/P2)存在的情况下,才有πn(An/2) = πnAn/2)。

周期中点的这种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很有用、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约掉分母中的基素数因子Pi、消除具有正、负交错属性的小数误差,不依赖 x 中含有Pi进行约分、也可以达到该目的。因为,可利用连乘积(1-1/P1×1-1/P2×1-1/Pn)分子中自行存在的 Pi 进行约分。甚至可以人为改造该连乘积分子,使其含有需要的 Pi 因子,约掉分母中的 Pi,铲除掉这些产生交错误差Znx)的根源,自然就消除了交错误差Znx)。

虽然人为地改造又会产生新的误差,但这种新误差之正、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若在一致减小连乘积的分子的过程中进行改造,就可以保证所产生的新误差始终是负的。就可以靠新产生的负误差,淹没掉Znx)曲线中大于 0 的部分,得到准素数数目πn(x)的不足近似值。该不足近似值便可用于“猜想”命题的证明。

下面,我们用“舍余消筛法”改造准素数数目πn(x)的轴函数πn(x) 。即展开πn(x),将其连乘积分子中 i > 1 的各个(Pi+1-1)因子,用等于或者小于它的Pi取代,使分子一致变小、从而能够将分母中的 Pi 约掉,最终约掉分母中除了Pn以外的其它所有 Pi,铲除掉产生交错误差Znx)的这(n-1)个根源。用Pi取代(Pi+1-1),相当于舍弃用分母中的 Pi 除分子产生的余数;约分掉(n-1)个 Pi,相当于消除这(n-1)层筛网。因此称其为“舍余消筛法”,改造后的轴函数称为“舍余消筛轴函数”用πn(x)表示。则有:

        

             

              [展开]

                 [错位]

                       [舍余]

                                                 [消筛]

                                             (5)  

式(5)给出的就是Pn阶准素数数目πn(x)的“舍余消筛轴函数”—— πn(x)。该函数用“舍余”和“消筛”这两个措施,通过铲除产生交变误差Znx)的根源Pi,从而消除了由这些Pi产生的正负交错变化的误差Znx),只保留着Pn产生的交变误差、和“舍余”产生的、负的、新误差。

πn(x)再经过取整,就进一步消掉了Pn所产生的交变误差。所以πn(x)的整数部分[πn(x)],就是Pn阶准素数数目πn(x)的不足近似值 。即有: 

                          (6)  

“舍余消筛法”给出的结论十分简单,它证明[0x]区间的Pn阶准素数数目,不少于其最大基素数Pn在该区间上的筛除点数目。Pn阶准素数数目的不足近似值,也很容易用x的连续函数表示为:πn(x) x/Pn–1)。

     例图2P3阶的上述四种函数图线画在了同一坐标系里,使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该图严丝合缝地证实了上述的理论分析结果。

 

     例图2:A——π3(x)B——π3(x)C——π3(x)D——[π3(x)]函数图线

该图中的四种函数图线依次为:

阶梯线AP3 阶准素数数目函数π3(x)。它是P3阶准素数数目随 x 变化的函数图线。

斜直线BP3 阶准素数数目轴函数π3’(x)。它是脱掉π3(x)中的“取整符号”,所得到的准素数数目π3(x)的一般近似值函数图线。它显示了准素数数目随 x 递增的总趋势。

斜直线CP3 阶准素数数目舍余消筛轴函数π3(x)。它表明“舍余消筛”能使一般近似值图线B向下偏转、趋近于不足近似值图线的位置,仅仅因为Pn尚未消掉,它未能到达。

阶梯线DP3 阶准素数数目不足近似值函数[π3(x)]。再“取整”消除了仅存的Pn所产生的交错误差,便使近似值图线最终达到了不足近似值图线的位置。通过从AD的迂回,得到了准素数数目的不足近似值图线D。若连接阶梯线D的各下峰值点,就得到该不足近似值的线性连续函数表达式(x/Pn–1)之图线。它是一条与直线C平行的直线。

 

    由式(6)的结论很容易得到[0x]区间上素数数目的下界函数。只要将式

 

6)代入式(2)即得:

                                      7

 

将式(1)左端给出的   代入式(7)又得:

                  

                                             8

 

式(8)是素数数目的一个下界函数表达式,它是一个比较弱的下界,经得起任

 

x值的检验。当x 9时,n ≥ 2从而 n -2 ≥0 时,如果允许下界更

 

,该下界函数还可以表示得更为简洁,可表示为:

.

4.偶数2a的“整分割对序列”及部分类型偶数2a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证明

 

为了便于讨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以下一律取 x 等于任意偶数 2aa 为任

.

意自然数),并设定:   即设定: 2a 的基

.

素数。

 .

由上述准素数模型的概念可知,用筛法筛选素数,只能在完整的、有序排列着

.

的整数序列中进行,如果整数序列的完整性、有序性已被破坏,筛法将无法

.

进行下去了。

.

由筛法的理论结论式(3)—(6)又知,筛法结论公式,只能给出存留下来的

.

素数数目,并不能给出存留下来的每个素数的数值。如果试图先筛出素数、再

在其中寻找之和等于偶数的双素数对,由于筛出的只是素数数目、而并非素数

.

元素的值,寻找将无法进行下去。

 .

以上这两个原因决定了,要用筛法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必须将对偶数的分

.

割、与对其分割对的筛选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破坏整数序列的

.

完整性、有序性的前提下,先完成对偶数的分割,先设法建立起偶数的“整分

.

割对序列”,然后再从该序列中筛选出双素数对。如此以来,便避开了筛法不

.

能够给出素数数值之短,充分利用了整数序列具有最便于筛选的排列规则之

.

,将筛选素数的传统筛法,发展成为筛选双素数分割对的“双筛法”。

具体操作也很简单,设2a为任意偶数,假想地将数轴绕其上的a点对折,对折点

.

两边位置对称的整数点相互重叠,它们就是偶数2a的一对对“整分割对”,它

 

们在数轴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构成了“整分割对序列”(见例图3),它们可以

 

表示为:

                         9

 

             例图3——偶数44的“整分割对序列”图

 

        (将数轴绕半偶数点22对折,得偶数44的23对整分割对。其中:

         133173741为素数对;143为非素数之准素数对。)

 

 

 式(9)给出的整分割对数目为(a+1)对,但是,当a为偶数时,其中的偶数分

对必然比奇数分割对会多出一对,在进行保守计算时,多出的这对偶数分割

.

应该减掉,所以,在以下证明中,我们将整分割对数目一致视为a对。

式(9)即已经显露出了先分割得到的“整分割对序列”之的优势,其优势在于它将“猜想这个头绪纷乱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使其简化到、只要根据 Pn阶准素数的基本概念、对式(9)中的唯一变数 j 的值,进行分析和适当选择,即可找到很多类型偶数2a的“1+1”,完成这些类型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根据Pn阶准素数的属性和前面  的约定,  这里的“整分割对序列”中的每对整数(a±j),只要它们不能够被每一个基素数Pi整除,它们就一定是素数(或1)。而整数对(a±j)中的a和j,只要既不是二者都能被某Pi整除,也不是不是二者都不能被该Pi整除,则(a±j)就一定不能够被该Pi整除。由此即可证明,下列四类偶数2a,一定存在着如下的“1+1”分割对: 

《1》a 不能被 n 个基素数 Pi 中的任何一个整除时,

     a 为素数, j = 0 所得的 (a)+(a),即为2a的“1+1”。 

《2》a 能够被 n个基素数 Pi 都整除时,

     则(a±1)为素数, j=1所得的(a-1+a+1),为2a的“1+1”。 

《3》  a 仅仅不能被 n个基素数 Pi 中的某一个——(Pi0)整除时,

则(a±Pi0)为素数,取j=Pi0 所得的(a-Pi0)+a+Pi0),为2a的“1+1”。 

《4》  a 不能被n个基素数Pi中的Pi1Pi2整除、且(a- Pi1×Pi2×…)>1时,

则(a ± Pi1×Pi2×)即为素数, j=Pi1×Pi2×所得的:

a - Pi1×Pi2×…)+a + Pi1×Pi2×…),为2a的“1+1”。

这里,对于偶数2a的分类,是按照a含有基素数 Pi 因子的个数进行的,这4类含含盖着包括两个极端情况在内的所有类型偶数。而其中未能被确定出“1+1”的偶数,仅是第《4》类中、那些不能够满足附加条件(a - Pi1×Pi2×…)>1 的部分偶数,将这部分偶数单列出来,列为第《5》类偶数。

要寻找第《5》类偶数的“1+1”,可通过尝试减少 Pi1×Pi2×…中的 Pi 因子个数;或者在其中用比较小的Pi、取代比较大的Pi,使该乘积减小到满足附加条件的程度,这样进行反复的试算来完成。但对于第《5》类偶数的“猜想”之证明,则需要根据筛法对整分割对的存留率大于0、存留数大于1,这种普遍适用的、定量的方法,进行证明。以下,我们用“双筛”“整分割对系列”的存留数目,来证明仅剩的第《5》类偶数之“1+1”的存在性。

事实上,我们用式(9)完成对任意偶数2a的分割、建立整分割对序列时,并没有破坏整数序列的完整性、和其排列的有序性,数轴只是在a点转了180度而已,这对下一步筛除并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筛除前进的方向,在该点也转过180度即可。可见,该分割方法,为下一步的筛除保留了原有的良好基础。 

.

5.用“双筛舍余消筛法”证明仅剩的第《5》类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用前面的单筛法在[02a ]上筛除,只能筛掉其上所有的合数、存留下除2a基素数之外的其他素数和1(这里将1暂且视同为素数)。

2a能够被其n个基素数Pi都整除时,由于每个Pi的筛点都关于a点对称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合数一定是成对存在的,存留下的素数也一定是成对存在的,不存在由一个合数和一个素数构成的“孤合素分割对”。所以,用传统筛法筛除后,存留下来的素数数目除2,即是“1+1”的对数。

例如,偶数30能被其三个基素数2、3、5整除,它具有如下三个特殊性,其一,因为x = 30满足式(1),所以[0,30]上的8个P3 阶准素数1、7、11、13、17、19、23、29除1之外都是素数;其二,计算准素数数目的式(3)之中、取整符号已失去实际意义,可以去掉,即可以用其轴函数式(4)取代式(3)进行计算,π3(30)为:
π3(30)= π3(30)=30×(1/2)×(2/3)×(4/5)=8
其三,存留下的8个素数都是成对存在的,即1+29=30、7+23=30、11+19=30、13+17=30,所以,素数数目除2,即π3(30)÷2 = 8÷2 = 4即为“1+1”的数目。

但是,一般情况下, 2a不能够被其所有奇基素数Pi整除。而不能整除2aPi,其筛点关于a点是不对称的。这样的偶数一般会有“孤合素分割对”存在,其“1+1”的数目,必少于存留素数数目的二分之一,用传统筛法已经不能得到“1+1” 数目。必须用不能整除2a的基素数Pi进行“双筛”,方能得到“1+1” 数目。

所谓“双筛”就是“筛一减二”,就是将单筛计算式中的 Pi-1/Pi 改为Pi-2/Pi 即可,以便在筛掉每合数时,“株连”掉与之构成整分割对的那个整数,使“孤合素对”中的两个整数,同时被筛掉。

2a不能够被所有奇基素数Pi整除时,“孤合素对”最多、需要“双筛”的Pi最多,筛掉的整数数目最多,所以筛除后剩余的“1+1”数目将最少。

那么,对于任意的偶数2a,如果将其都视同为不能够被所有奇基素数Pi整除的偶数,都用(n-1)个奇基素数Pi进行“双筛”,那么该双筛计算得的“1+1”对数计算值,只能是其真值的不足近似值。绝不可能成为其真值的过剩近似值。

可见,“双筛”与“单筛”之间只有量值的差异,并没有根本性质的差异,“双筛”仅仅是“单筛”结果的另外一种数据处理而已。二者数学表达式的所有基本属性完全相同,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任意偶数2a的双素数分割对“1+1”数目之不足近似值。

[02a ]区间的“双筛轴函数”用 表示;将“双筛舍余消筛轴函数”用

.

表示;将2a1+1”对数真值、用 表示,则与单筛的式(5)之推导过程完全相同,有:

                                     

                                            

                                             

                                                [展开]

                                                       [错位]

                                                                               [舍余]

                                                                                                               [消筛]

                                                                                                                                              (10)                 

式(10)与式(5)类似,给出了2a1+1”数目 的“双筛舍余消筛轴函数该函数用“舍余”和“消筛”这两个措施,通过铲除了其轴函数 产生交变误差的根源Pi,从而消除了由这些Pi产生的、正负交错变化的、误差,只保留着Pn产生的交变误差、和“舍余”产生的、负的、新的误差。

再经过取整,就进一步消掉了Pn所产生的交变误差,只剩下“舍余”产生的负误差。所以a/2Pn整数部分[ a/2Pn]就是2a1+1”数目 的不足近似值 。所以有:  

                        11

“双筛舍余消筛法”的证明结论式(11)证明,偶数2a 的双素数分割对“1+1”,除由基素数Pi构成的外,仅由其余素数构成的“1+1”对数,不少于[0,a]区间上 Pn 筛点数目之半。偶数2a1+1”数目的该不足近似值,也很容易用x的连续函数表示为:(a/2Pn-1)

偶数2a双素数分割对“1+1”数目之下界函数[a/2Pn],是针对2a不能被所有奇基素数Pi整除的最不利的情况的。所以,对于任意的2a[a/2Pn]只能是其“1+1”数目之较弱下界。只有那些确实不能被所有奇基素数Pi整除、且值较小的偶数2a[a/2Pn]才可能成为其“1+1”数目之较强下界。这是因为在 n3 时,一定有(Pi+1-2)=Pi,这时算式无须“舍余”即自行“消筛”,算式[a/2Pn]并未发生人为衰减。而当2a越来越大时,[a/2Pn]的人为衰减积累量越来越大,只能成为2a1+1”真值之越来越弱的下界。

例如,例图3所示的偶数44,其最大基素数是 Pn=5,用式(11)算得其“1+1”数目下界为[22/2×5]=[2.2]=2,而其实际的“1+1”分割对有:13+31、7+37、1+43 这3对,真值大于式(11)算得的下界 2。其中 1+43 这一对虽不是双素数对,但它在式(11)的含盖范围之内;而另外的 +41 这一对,虽然是双素数对,但它是由基素数3参与构成的双素数对,因而又不在式(11)的含盖范围之内,理应除外。

另外,考察10-168的这80个偶数,全部与式(11)给出的结论相符。其中只有16284046566886889211610个偶数,其“1+1”的数目真值较小、等于[a/2Pn],其余87.5的都大于[a/2Pn]。且“1+1”的数目真值较小的这10个偶数中,9个在前42偶数之中,属于相对较小的偶数,只有116一个是第54偶数。(偶数10-168的“1+1”分割对见《破译哥德巴赫猜想之谜》附件3

式(1)左端给出的  x=2a 同时代入式(11),并考虑到原来暂且视同为素数的1所构成的(1+2a-1)分割对、需要人为扣除掉,又得:

                (12 )                        

式(12)可得:当 2a ≥ 64 时,  

                              13

   式(13)和排查10-168的结果证明:

不计偶数2a基素数Pi参与所构成的“双素数分割对”,大于4的任何偶数2a,至少还存在着一对“双素数分割对”—“1+1”。即,大于4的任何偶数,都一定能够写成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参考文献:[1].华罗庚. 数论导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潘承洞. 潘承彪. 初等数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69378、页.

[3].冯金岳.中学数学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29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1188-284170.html

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思维的综合应用
下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图解法”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