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较深刻体会河南农民心中的“旱”

已有 2932 次阅读 2011-2-23 20: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河南

春节回家的时候,关于河南干旱的新闻已经铺天盖地,政府的大喇叭天天呼吁农民早日抗旱,确保夏粮增收,毕竟已经接近春节,我乘车路过一望无际的麦田的时候,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一个抗旱的农民伯伯,直到温总理到了河南,叮嘱各级领导要抓紧抗旱,某地才零星出现抗旱的苗头。那时,竟有农民伯伯坦言:由于之前壮劳力都在外打工,等到返乡要抗旱的时候,小麦的减产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没必要抗旱值得商榷。没办法,农民的实话总是讲不完,有地区的麦田早已满是裂缝了,俗话说的话: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去年的小麦,别说被子了,连个床单都没盖上,减产不减产的答案还要等到夏收么?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抗旱工作一直迟迟难以展开,根据农民心中的小九九,我做了简单的假设和分析。如果一家农户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壮劳力的话,日工资可能超过80元,一个月最少能挣上2500元,只要不间断的工作,一年的收入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简单开销,而一亩地小麦的收益也可以进行估算,农药化肥收割播种的投入占每亩地粮食折价的60%左右,一亩地的产量为1000斤的话,一亩地收入可能是400元,这里除去人工,一亩地假若算是1个大工,一个大工每天至少是80元,抗旱应该按一个工来算,这样的话,抗一次旱,有可能保证一亩地300元左右的收入,再折合成工,就是4个工,这四个工要出来就要从外地返乡,算上来回路费,基本保整不赔钱,但绝对不会赚钱。实质上,30岁左右的壮劳力,日工资至少是100元,这样的话壮劳力远程返乡,肯定赔本,这就是近年在春节前遇旱不抗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那么,年后抗旱的形势确实出现了较大转机,但都是在正月初十之前较为集中,原因是务工人员一般会选择在出发前这段黄金时间做这些本可以不做又舍不得的工作,一些不喜欢种地的年轻小伙子干脆撇下旱地提前进城了,这段时间很自然地出现网上报纸上愚民的一些报道,农民为了抗旱争井,抗旱心切的人下跪等等,基本情况不属急切自愿抗旱,是不得不在这段时间做完这个工作而已。透过虚假看本质,客观原因是集中抗旱,集中抗旱的原因是年前没劳力,没劳力的原因是返乡抗旱赔本。
多扯几句,农民关于抗旱与否的矛盾以及近几年的变化。随着农民工工资的不断提高和保障,外出务工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农民对种地已然产生了客观的方感和不屑,近年来外出返乡的农民工谈论的是工资多少和劳累程度,而很少提及自己对农田的管理,“碰天收”的现象已近很普遍,说实话这次大旱幸亏是赶在了春节,要是在三,四月份,别说增收保收了,有的地方会大面积绝收,即便是在这个合适的季节,拒绝抗旱的年轻一代已蔚然成风,尤其是只有一两亩地的家庭,干脆放弃了。此外,面对种地的低收入低效率,很多家庭把高产良田外租,一年的地租是600元的情况较多,这样就会保证固定的收入,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区已经很普遍,加之一些地方信息掌控部门联合一些商人圈地,粮食主产区的良田变成花园的现象已经成型。
综合看来,农民心中的小九九打得还是很精细,只是面对大片片的良田还有一些祖上传下来的传统就是种地就要保收成,但是面对相对高效的务工收入,放弃低效的农田管理也可以理解,至于土地外租更是顺理成章,年轻一代早已对粮食价补失去信心,年老的留守一代心中还有一线期望。
最后,请关注几个月后的愚民新闻:夏粮连续第N年取得增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2266-415916.html

上一篇:从富士康到苹果—“金”富士
下一篇:宿舍楼电梯“闹鬼”事件之总结

6 杨月琴 陈绥阳 杨华磊 许培扬 孙学军 李万峰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