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

已有 4002 次阅读 2011-6-2 15:25 |个人分类:栏目:卷首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石油, 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 煤化工, 中国石化

  陈俊武,福建长乐人,石油炼制工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开拓者,近年从事新型煤化工技术开发与咨询。曾任石油工业部第二炼油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经理。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由于气候变暖引发的低碳技术、绿色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广泛流行的话语,也是各国政界人士关注的一大课题。尽管仍存在某些学术性的争议,但均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性对策十分必要。
      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刻不容缓。不仅长期过度排放的发达国家需要立即行动,而且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后者要经历GDP增加而排放量上升的前期、越过“峰值”从升转降的过渡期、GDP增长率减缓而排放量持续下降的远期3个时期。中国的3个时期分别是:2005—2020年、2021—2035年、2036—2050年。
      前期的任务是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和改变燃料结构的途径,使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逐年下降。我国所做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已博得普遍赞赏,并成为约束性指标。2006—2010年的5年时间,GDP增长了0.7倍,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0.3倍(从2005年的56亿吨到2010年的73亿吨)。根据最近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二五”预测,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91.8亿吨。若延伸到2020年将近120亿吨!虽然符合承诺指标,但显然过高!因此建议提出补充的绝对指标,将该年排放上限定为100亿吨。这样“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GDP的年增长率将控制在7%以内,符合中国当前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情况。
      2021—2035年的过渡期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排碳)指标宜早日研究,建议峰值年排放约110亿吨,并出现在2030年以前,争取2035年在100亿吨以下。
      之所以提出以上建议指标,就是为了符合2005—2050年的累计排碳限额。学者潘家华按照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兼顾国家历史和现状,曾撰文提出该区间中国累计排碳量限额控制在3700亿吨(全世界为13000亿吨)的建议。笔者按2020年排碳上限为100亿吨,峰值年约110亿吨,2050年净排放50亿吨的数据,经初步计算得出2005—2050年累计排碳量低于3700亿吨,若超出以上基础数据,将导致累计排碳量高于3700亿吨!
      按照Meinshausen等2009年发表的数据:2000—2049年的50年间累积排碳量额度为16780亿吨,可使大气层平均温升超过2℃的概率保持在33%上下。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Blue Map情景则把2050年排放量定为2005年的50%,即140亿吨,人均1.5吨。判断该数据是否可行?不妨参考欧盟的低碳路线图,2050年净排碳量11亿吨,人均2吨(较2005年少排80%);美国总统支持的众议院通过的ACESA(H.R.2454)法案,2050年较2005年减排83%,净排碳量约10亿吨,人均2.5吨。由此可见中国按人均3吨,总量50亿吨计已属偏高。当然上述数字全是乐观的估计。
      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实现上述指标有很大难度。国内不少权威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大学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近年来陆续发表了专题报告,其中列出的最佳情景2050年预测排碳量均在51亿吨至88亿吨之间,而且最佳情景2010年预测排碳量已低于实际数值,“起跑晚了一步”是否意味着到达终点的时间相应推迟,值得认真研究!增加地质封存数量(15—25亿吨/年)可相应降低净排碳量。
      2036—2050年间的后期阶段排碳量从起点100亿吨/年降低到50亿吨/年,要求平均每年以5%的幅度递减,考虑到同期GDP的递增,单位GDP排碳量降低幅度就是8%左右,每年减少约4—7亿吨,其中封存1—2亿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煤电厂的新建、既有燃煤电厂配备碳捕集设施、非化石能源发电系统、智能电网设施等建设项目为数众多,相应设备制造与安装施工均需要大量资金和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一切都要未雨绸缪,以便确保如期实现!
      本文归纳为以下3点:
      1. 排碳量近期目标在碳强度相对降低40%—45%基础上,补充规定2020年排碳量100亿吨的最高额度,中期目标是在2030年以前越过拐点。远期是将净排放限定在50亿吨(或增加封存量加以调整)。
      2. 以上数据基于粗略估计,未计入森林和土壤碳汇的变化,未严格区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当量。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3. 发电用煤和钢铁、水泥等工业大宗用煤的碳捕集封存的尽快大规模实施是我国碳减排的核心。因众多企业分属于几大集团,如何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成为政府层面需主动承担的
工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450884.html

上一篇:《科技导报》“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2010年评审结果公布
下一篇:转折正在开始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