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2-12·读者之声·

已有 2388 次阅读 2012-5-10 11:17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读者

关于《科技导报》的发展思考
      自1980年创刊起至2012年2月28日,《科技导报》出版的总期数达到360期。自1992年起,《科技导报》实现常规化出版:1992年至2006年每月出版1期,2007年至2010年每月出版2期,2011年起每月出版3期,从月刊到半月刊、旬刊,不断发展壮大。这与中国科协的支持,尤其与报社上下、编辑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建议报社或者中国科协举办一个“《科技导报》常规化出版20周年研讨会”,突破创刊逢10年或其倍数年搞纪念活动的常规思路——常规化出版20周年,应该是一个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值得庆贺,有总结的价值(不一定要年度总结),有展望的动力。具体地,可以邀请《科技导报》创刊元老、编委、曾参与360期编辑发行的报社成员、作者代表、读者代表等参加,回顾以往的经验,畅谈今后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导报》的目标不仅应以“将刊物办成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为奋斗目标,更应是第一生产力的推手,是中国实现科技强国的旗手!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科技强军、科技强政。《科技导报》发行对象也要扩大化,不局限于科技界——行政首长们多知道点科技前沿的知识,更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普通的读者可能不会上下通读《科技导报》,但只要读好一篇文章、获得一个重要信息,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就可能开启思路,对工作、生活有益。
      《科技导报》2011年起每月出版3期,发展为旬刊。我建议在办刊思路上分为3个层次:上旬刊重点是基础学科,面向基础科技工作者;中旬刊重点是应用科学,面向应用科技工作者;下旬刊重点是科学普及,面向大众。这么重要的期刊,10天出一期,时间上有点赶,不仅仅编辑们辛苦,内容质量能否长期保障也存疑。若《科技导报》分设3个编辑组,每个编辑组用一个月的时间负责出版一个旬刊,就有充足的时间选题组稿,将现在的精品期刊打造为金品期刊。《科技导报》发行也相应分为3个层次,扩大影响,相互促进。据了解,目前一些半月刊、旬刊是分层次的,如《大众摄影》上半月刊面向专业级人士,下半月刊面向大众,读者可以同时订阅,也可分开单独订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祝《科技导报》越办越好!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刘国庆
 
蜕   变
      蚕经过蜕变而获得新生,在痛苦的挣扎后拥有了一双薄薄的翅膀,在金色阳光下闪动着美丽的光芒,化茧成蝶,飞向远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如同蚕的成长,如果不经过痛苦的、突破迷惘与困惑的蜕变,又怎能走向新生?
      站在第三届“创源之星”的领奖台上,我的心情比较复杂——既高兴,又心酸,思绪万千。过去的一切辛酸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这得从参加高考说起。1999和2000两年,因为偏科的原因,我每次都从通往高等教育殿堂的独木桥上掉下来,这让父母非常失望——毕竟,读书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为了圆大学梦,我不得不来到西安一所院校就读专科。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求学,再加上高考失利的阴影,前途和理想对于我仿佛只是一个曾经的梦想,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在父母亲一再的安慰和鼓励下,经过漫长和痛苦的心态调整,我暗下决心,要利用3年的专科学习时间,在学业上向本科生看齐。于是,我在大专第2年就参加了自学考试以获得本科学历。我不断挤时间、利用节假日坚持自学,不敢有半点松怠,一张张的合格证书是给予我的最丰厚回报,也是我勤奋努力的证明。我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
      2003年我到一所民办高校应聘,在面试时一位面试官曾说“这里庙小成不下大佛”,尽管我知道这是推托之词,但我权当这是对我的认可和肯定。在工作之余,我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还于2004年顺利拿到了学士学位。
      经过清苦而又充实的准备,2006年元月份我又满怀信心地步入了研究生考试的考场。当时,看着如此众多的考生人数和每场考试结束后都新增的空座位数,我深感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而之后等待成绩的日子,更是一种煎熬。所幸的是,我以数学146分、总分416全校第2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哭了,哭得很痛快。后来,尽管成为公费生并享受国家补贴,但因为家境的困难,我还是在学习之余,去了一家种植烟草的农场打工。尽管那份工作起早贪黑,很是辛苦,而且工资也不高,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那就是不要忘本。我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唱父母,只能以此行动来感受父母的辛酸、感恩父母。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承蒙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教诲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我参加多项社团活动、担任班长,积极投身到科研和油田现场的实践中去,在两年一届的优秀研究生评选中成为唯一的一位研二学生,这是对我努力结果的极大肯定,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
      2008年,面对失恋的苦痛、生活的窘迫和高薪的诱惑,我毅然报名了2009年的博士生入学资格考试。我认为,博士已成为职业发展的必要经历和学历。尽管备考是痛苦的,我迷惘过,也困惑过,但我还是坚持并努力着,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初试和复试。西安交通大学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幽静,而且对博士生有严格要求,所以我在领略名师授课风采的同时,在科研中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松懈,在2010年《科技导报》“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资助下,在2011年的全院博士研究生学术排名中名列第8,并荣获研究生院组织的创源学术论坛第三届“创源之星”。现在的我,正全力以赴撰写学位论文,期待顺利毕业——又一次的“破茧”新生,开始新的征程。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朱世东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569237.html

上一篇:组学的未来
下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12)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