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4)

已有 2991 次阅读 2012-9-13 09:01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士生, 林妹妹, 文化人

——从《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谈博士论文为何物
文/冯长根
      小说《红楼梦》第三回在叙述黛玉初进贾府时,有一个小小的情节一闪而过,最初让人感到也就是日常的对话,仔细想来有点意思。小说中写道: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督,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这是一个小情节。一开始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接着又问“名”和“字”,因为宝玉要送黛玉“颦颦”两字,探春在此处流露出一种当时文化人的习惯,好奇要问一问,不禁打入宝黛二人的对话之中,追问“何出”。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探春的插话已经白话化了,她问:“这出自什么典故?”然后在书中探春笑宝玉:“只恐又是你的杜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写得比书中的语气要肯定和直白,剧中探春说:“这又是你杜撰。”且神态轻蔑,好像在谴责似的。接着就是宝玉的回答。
      宝玉的回答是小说(包括电视连续剧)的一个亮点,但在实际上这个亮点马上被另一个更亮的亮点——宝玉摔玉风波——遮盖了。任何一部小说中,风波往往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宝玉是怎么回答探春的?宝玉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宝玉的回答彰显了年轻人的机敏,很有意思。宝玉实际上是反唇相讥。用现在年轻人的口气,恐怕是这样——你说我瞎编,我就是瞎编,瞎编的人多着呢!但年轻人感到话只这么说有点缺陷,赶紧补上一句——嗨,我告诉你,《四书》除外。
      曹雪芹在这个小情节中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不是本文的任务,并且已经有许多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发表了看法,他们都很专业,而且微言大义。本文只说说一点浅白的看法。总的看,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四书》不是杜撰的,二是《四书》以外的书中杜撰的书太多,三是杜撰的不仅仅是宝玉一人(你用不着攻击我)。宝玉究竟杜撰了什么?看起来宝玉经常杜撰,这次杜撰是指《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从探春与宝玉的问答中就可看出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给小说的注释中说,这本书“未详。从下文看,可能是宝玉的杜撰。”(见《红楼梦》50页)可见,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们并没有在现存的古籍中看到过有《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
      《四书》是什么?这是指四本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见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第65页)。根源性典藉本来应该有九本,即《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在这里《大学》和《中庸》是《三礼》中《礼记》的两篇文章)。为什么宝玉只提《四书》?红楼梦第九回中宝玉的父亲有过要求,他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见第131页)
      贾政的要求中,“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值得注意,“背熟”不言而明,“讲明”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老师肯定要用到那些《四书注解》一类我们今天称《讲义》或《教学参考书》的书。考虑到从《四书》的年代,到曹雪芹和宝玉的年代,要用“千年”作为尺度,《四书注解》一类的书,已经多得恐怕用卡车也不一定装得下。曹雪芹让宝玉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指的是哪些书?应该说是清清楚楚的。用今天的话说,宝玉是对那些帮助“讲明”的书有气,认为虚假。
      我却从以上分析中得到了另一个感叹: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史上,为什么大家只对这廖廖的几本书,四本也好,九本也好,讲来,讲去。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有影响的书?我很盼着书中的宝玉在反击探春时,再说一句这样的话:“我一定写一本《古今人物通考》,你等着。”可是,如果是这样,就不是《红楼梦》了。
      这就可以回到本次“杂谈”的题目上来了:博士论文为何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改变了在《红楼梦》书中所创造的这种氛围。人人明白探春与宝玉的这番对话,有谴责宝玉之意,但取掉这个旧文化氛围,若让宝玉攻读一个博士学位,在今天的时代,宝玉绝对可以对探春说:“我一定写篇博士论文《古今人物通考》,你等着。”的确,我们期盼引领专业、超越主流的博士论文。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写出所在时代最一流成果的学术论文,实际上是要在上述四本、九本的基础上,接着已经出现的名著,再增加几十本、几百本、几千本、以至于几万本,甚至更多。21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的确在这样做,你不妨去看一看街上书店中满排满排的新出的各专业的年轻、年长学者们的书,这么多,又充满思想,其中一些就源于他们的博士论文,太令人鼓舞了。顺便说一句,在《古今人物通考》中,竟然是写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令人匪夷所思,“人物”应改为“名物”才好一些,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
      在校的博士生、毕业博士,我们一起努力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12229.html

上一篇:2012-24读者之声
下一篇:求职面试的礼仪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