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3-2期读者之声

已有 2250 次阅读 2013-1-25 14:49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如何, 基础

                理想,已经起步——读“研究生如何夯实科研生涯基础”后
      对我来讲,科研我的经历还浅,但是目前和将来的一段时间科研将会与我形影不离﹑朝夕相伴。
      我最早接触科研应该算是从大学毕业时做毕业设计开始的,那个时候对于科研还是处于一片懵懂的状态,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等几乎没有概念。记忆最深的是写论文摘要,那个时候对论文摘要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是模仿。写了多次才勉强达到导师的要求。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的想起当年的情景。如今回想往昔对科研的概念不禁暗暗发笑。读着“研究生如何夯实科研生涯基础”中提到的关于写文章摘要的部分,就是我当时写摘要情形淋漓尽致的写照,此时才深刻地理解指导我毕业设计的老师让我一遍遍重写摘要的意义所在,科研论文的摘要,是一篇独立于全文而存在的短文,一方面为读者检索论文服务。一方面增加国际著名数据库(如Ei)的检索的几率。因此摘要是一篇科研论文很重要的部分。
      我的导师冯长根老师行政和科研事务繁忙,但绝不减少对我们的关注和辅导。经常与我们交流课题和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在课题组聚餐的时候也常常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导师对我们倾注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他的文章是把自己一生科研经历的精华历练成文字,字字深刻,行行中的,使我们读来亲切,受益匪浅。可以这么说,他不仅是我的导师,同时也是所有读他的文章的科研工作者的师长。读他的文章让我学会了怎样科学地读书,科学地思考,学着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会了怎样做一个科研人,“研究生如何夯实科研生涯基础”象一颗科学火种将科研思想注入了我的灵魂,即便导师不在我身边,我心里也很踏实,因为读文所获的思想在指引着我向未知的科研世界慢慢摸索。
      我认为自己比较内向,在与人相处和沟通方面不太擅长。在我刚刚接触实验课题的时候,既很害怕得不到导师及时的指导,但又害怕导师常在我身边,看到我做实验课题时不会统筹安排时间而不满意。心里也一直存在这样矛盾的想法:想让导师常给我布置任务,可是又怕完成任务的质量导师不满意。好长一段时间导师没有联系我,自己也不会去主动的和导师联系,一面想着可以松懈一段时间了,一边又为自己这样的做法后悔,白白的浪费了大好的时光。“研究生如何夯实科研生涯基础”让我明白,研究阶段是每个研究生自我提升和继续深造的过程,我应该以严肃的学术观,主动踏实地进行自己课题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课题要有独创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读研究生的美好时光。读研究生的过程对于我们每一个研究者自身的发展成长是很重要的。对自己的短处不要掩耳盗铃,把自己的不足包裹得紧紧的,做科研要谦虚,实干。我也明晰了应该怎样与导师相处,规律性地保持与导师的联系,让导师明白我目前存在的不足,以便给与我更好的指导,也便于导师及时的给我布置新的任务。正像冯老师文章里说的那样,我现在的确觉得自己是个很“幸福”的研究生了,每天的生活忙里有闲过得很充实。
      “走上科学发展和科学经历之路,你当然应该走进社会上科学专家的圈子之中。科学是一个个人最漂亮的选择,但却是孤独者的坏选择。”这是冯老师文章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我把它当作名言摘抄在实验记录本的扉页。具备积极的“处事观”对于每一个科研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文章中提醒我们如何处理好必要的交往和与人合作很重要的一点。对于我还是一个刚刚读硕士的学生来说,周围接触的科学共同体还是很有限的,但即便是这么一个很小的科学共同体对我现在实验课题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当我被实验折磨得头晕目眩的时候,师兄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豁然开朗。这样的情况在我目前的学习阶段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将来这个科学共同体会在我的学习生活中逐渐的扩大,融入到这个共同体中我的受益也会随着进一步扩大。
      导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导师,更是生活中的导师,心灵上的导师。文章中也不乏对我们每一个科研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冯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先做一个优秀的人,再做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做学问,搞研究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坎坷的,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像优秀的跳高运动员一样不怕摔倒,把人生的横杆一次又一次往高提升,努力拓展推进知识的疆界只有这样才可以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克服学习以及研究中的种种困难,实现自我的突破。
      在人类漫长的科研征途上,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以他们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科学精神,为科学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未知科学的探索犹如一场永无终点的接力赛,也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力赛。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科学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人撑起了新的高度,由此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的进程。冯老师曾经说:自己生命的轨迹是梦想连缀而成的。他将自己一生所学所得集结成书,成文章,来和我们这些后来者分享,不仅局限在科研本身,而且在科研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得。人们常说:成功的一半是方向。一粒种子的方向就是冲出土壤,寻找阳光,茁壮成长。只有方向对了,前进才会有成功。我已经感受到了阳光的力量,理想已经起步。像我这样等待萌发的种子还有很多,希望更多的人会受益于冯老师的“研究生如何夯实科研生涯基础”,找到前进的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
                                                                                              研究生   姜丽娟
                                                                                           (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56470.html

上一篇:“致命的盛宴”
下一篇:博士生的成功之道(2)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