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JINGYI20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JINGYI2018

博文

论“经络”的物理存在(10)-总结篇

已有 2175 次阅读 2018-6-11 11:25 |个人分类:中医理论基本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那么中医在“道”这个层次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

 

从前文的讨论中可以明确,《黄帝内经》的作者在《灵枢篇》中虽然直接没有给出当前中医界最关心的“经络”的物理实质,但是他利用了一个“五行”相辅相承、相生相乘的写作手法,将这个课题紧紧包围在了一个固定、明确的边界条件之内,没有随意下结论,而是让后人去解决它。这是一个十分高尚的实事求是的品格,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历经两千多年却无人能够撼动它所奠定的中医理论的基础和存在。那么我这样下结论有什么依据吗?依据当然还是在《黄帝内经》中。

现在来回顾一下这种“五行”的写作手法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

 

1)首先在第一节“经脉第十”中讲的是“经”与“脉”的关系,结合我已经提出的分析结果,即“经膜”与“血管+血液”的关系,实际上讲的就是“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关系,因为《素问》有专论“心主脉”,因此也就是“经“心”的关系。【原文】“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2)在第二节“经水第十二”讲的是“经”与“水”的关系。即“经膜”与在其上以各种方式流动的“人体津液、淋巴液等各种组织液”的关系。在这里思维要扩展一下,它实际上讲的是“经”与“脾”的关系。因为《素问》有专论“脾主运化”。运化什么?当然是“营养精微物质”,如何运化?当然是通过对应各种体液成分的“水溶液”来运化。“营养精微物质”最后“运化”和“转化”的结果就是成形为人体的肌肉和各种组织器官、经水管道(如各种胆管、输尿管、腺体分泌管、淋巴管等)和各种溶解在“经水”之中的具有特殊使命的“精华”物质,如激素、脑髓、精液、淋巴液等等。所以《素问》还说“脾主肌”。

3)在第三节“经筋第十三”讲的是“经”与“筋”的关系。实际上要进一步引申理解为“经”与“肝”的关系。因为《素问》有专论“肝主筋”。我在这一节引用了大段的《灵枢》原文。目的是运用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对比分析、论证”的方法,明确“经”与“筋”的相互位置关系。从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经膜”的物理实质中占很大一部分就是“筋膜”。而且其中还复合有“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肝”不仅“主筋”,而且从功能上看还是参与主导和控制“经膜”的核心器官。

4)在第四节“骨度第十四”讲的是“经、脉”与“骨”的尺寸的关系。在这里需要进一步引申理解为“经”与“肾”的关系。因为《素问》有专论“肾主骨”。人体的骨是“奇恒之腑”之一,“骨髓”与“肾精”和“脑髓”相通且本质相同,又与“经水”互为“先后天”的关系。骨膜与筋膜相互依存和过渡,也是“经膜”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神经系统与人体的骨骼系统密切相关,其中的大脑和中枢主干神经网通过各个生理弯曲对应的脊髓穿越椎间盘和筋膜扩展至人体躯干和四肢末梢。人体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干纤维束上通脑髓脑干,下藏于人体脊柱之中。大脑脑干延髓通过副交感神经网分配至对应的脏腑、交感神经网通过每一个脊柱间椎间盘自上而下均匀分配,与副交感神经网相互配合指向控制各自对应的脏腑器官。

5)在第五节“营气第十六”讲的是“经”与“营养物质的传送”的关系。【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实际上要进一步引申理解为“经”与“肺”的关系。从“脾”运化而来的饱含“营养精微物质”的微观和宏观营养物质经过肝、脾转化入血,再通过肺的“通调水道”和引入氧气(O2)和排除二氧化碳(CO2)的作用变成富含营养的鲜红色的动脉血而流动充盈于体内,营养脏腑、四肢百骸与皮肤肌表。所以《素问》有专论“肺主皮毛”。人体内在的“经膜”、“筋膜”与外在的“皮”在功能、组织结构上是相似的、相互沟通的。“经膜”的开窍之处在宏观就是人体的“七窍”,在微观就是全身的“毛孔”。它的通畅程度关系到人体氧化释能反应的效率的与废物及有毒物质的排泄程度的高低。

 

这五个部分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按照“五行”的关系进行论述的,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作者很自然地在按照“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五行”关系来论述“经络、脉”的关系和功能表达,也就是通过“歧伯”老师在教我们如何利用“中医基础理论”来解决“经络”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前至歧伯、黄帝的年代,历朝历代的中国社会仁人志士、智慧贤达、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却没有多少反中医的等闲风派之人,因为凡是想学、想涉足、想在中国传统医学言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人首先要过“阴阳、脏腑、五行”等理论关,所以他们内心理解“经络、脉”的内涵。而当今评论、研究中医之人,如果对于中医经典理论《黄帝内经》等古典著作主观上不想、不屑看,客观上又发蒙、看不懂,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和找到“经络、脉”的物理存在。

 

(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4912-1118421.html

上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9)-小结篇
下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11)-总结篇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