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JINGYI20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JINGYI2018

博文

论“经络”的物理存在(11)-总结篇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18-6-20 11:18 |个人分类:中医理论基本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现在来分析中医的核心是如何在“三焦经膜”这个层次上体现的。

“三焦经膜”对应12正经中的六大阳经之一,即:手少阳三焦经。可以把它看成是三焦经膜在全身对应人体各个层次分肉界面铺展开的有序高密度束状纤维聚集形成的通道,其中复合了从人体脊柱各个椎间盘间隙穿越出来均匀分布于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根据《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定义,手少阳三焦经属于阳经,那么与它互为表里的阴经当然就是手厥阴心包经,它的末端对应的就是人体大脑内部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即:小脑、脑桥、延髓等。它们以束状经膜的形式从人体颈椎间盘间隙部分穿越出来,分散在腹腔内,分别控制各自分担负责的其它的的功能表达,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科学已经明确的人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这是一个需要专门详细说明的地方。    

目前的公认的中基教科书理论认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心主)是在心脏外围的一个代替心脏受邪、受过的筋膜组织结构,我个人认为这是冰山一角、并不完整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歧伯的认识水平,而正是这种认识水平扼住了当前中医发展的咽喉。医学并非我的本门专业,但我确有多次在菜市场和自家厨房观察和解剖猪心鸡心的实践经验。坦率地说,它们的心脏外表都很光滑,心肌的外表面和周围组织并无一层特殊包膜覆盖,倒是有几条白色粗大的束状经膜和众多细小的络丝纤维纵横其间。所以我认为完全可以将保卫心脏君主功能的重担归属给手少阴心经来完成,因为顾名思义,既然叫心经,这本来就是它的责任之一。

我们到现在应该有一个基本认识准则,就是十二正经”并不是人体原本具有的十二条康庄大道或管道,而是《黄帝内经》作者所代表的古人先贤主观思维创新总结出来的十二条与六脏六腑功能相关性最高的,在人体内部连续分布形成的路径。因此我认为在此完全可以学习体会古人先贤的智慧,把与心脏本体相关的经络组织结构和它应该完成的任务调整分配给手少阴心经来完成,这样就可以将手厥阴心包经的概念、定义和功能解放出来。

解放出来干什么?当然不是要哗众取宠、无事生非。我在前文中曾论述过,《黄帝内经》已经将人体的头颅外壳定义为一个不属于五脏六腑范畴之内的另外一个由骨骼结构密封而成的坚硬的奇恒的精明之腑,这个精明之府一身兼二职,既具有的功能,内部半固态的大脑仁,又具有的功能,有时又把这个的功能与心脏的功能合二为一了。中华传统医学和文化认为人的大脑就是的一部分,大量需要用脑子进行思想来完成的事对应的成语比如心想事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心心相映等等词汇都来自于此。虽然这个认识在古代是很超前的,但是如果能够把现代医学科学的知识整合进来,在一个现代科学的平台上彻底搞清楚中医、西医所关注的大脑的关系,把古人限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阶段和人类知识水平而没有完成的部分补齐,将整个中华医学关于人体认识的思维逻辑理顺,主动创造出一个清晰的认识视角,就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应该如何真正实现决生死、处百病

现在我们在继承《黄帝内经》关于头颅是“精明之腑”的理论下更进一步、深入一层,走到人体大脑外层硬膜以内,根据脏腑阴阳对应的相关理论首先将人体的大脑仁内部看成是一个娇柔的脏,将这个作为心包心包经的集合,就是从大脑内部几个极端重要的功能控制模块引申出来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应的大脑神经纤维束,那么手少阳三焦经在大脑内部就是,即:大脑外层的“皮层”、蛛网膜下腔和作为交感神经系统沿脊柱内部而下的中枢神经纤维束

即:这个就是所谓六脏六腑中的第六个脏,它的所配属的阴经就是手厥阴心包经,而与它通过经别互为表里关系的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它所对应的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头颅壳内部构成的“腑”。

这样的重新定义并非完全是我的自创,很多中医前辈和相关资料中都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老师就曾多次在讲座中提到心包和大脑的关系问题,并以此观点创造了十分有效的温病中涉及大脑病症的治疗案例,但是这种认识似乎并未占主流的话语地位。因为《黄帝内经》中也没有十分明确这样说,我认为关键问题还是限于历史和知识、技术水平,中国古人对于大脑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还不能十分明确,但是在“通神”的这个层次却已经领悟到了,故此给我们预先留下了“手厥阴心包”和“手少阳三焦”两个定义位置空间,先将“大脑-心包经”依附于“心经”,再将“大脑皮层、蛛网膜和中枢神经网等”依附于“三焦经膜”。待到时机成熟,由后人来展开和完善。

 

这个说法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我认为有意义,可以利用它在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化科学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4912-1119905.html

上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10)-总结篇
下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12)-总结篇

3 武夷山 范振英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