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广良:发现HIF-1
1963年10月10日,王广良出生于天台县平桥镇下街村;1977年,王广良考上了天台县平桥中学;197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班主任是杭州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所以,16岁的王广良也报考了杭州大学生物系。四年的大学时光,让他从“选择生物”变成了“爱上生物”。1983年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细胞所,199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992年至1995年,王广良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格雷格·塞门扎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细胞如何感受氧气浓度并改变生理代谢功能的。王广良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最开始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他们两个人。王广良刚加入的时候,塞门扎在霍普金斯大学刚做完博士后,刚刚成为助理研究员,经费不多。塞门扎做博士后的导师非常支持,很多仪器设备他们当时都是用塞门扎做博士后导师实验室的。第一年的工作主要是寻找和发现HIF(缺氧诱导因子),研究细胞如何感受低氧环境进而增加EPO基因的转录表达的。第二年主要为分离和纯化HIF蛋白因子,第三年主要是测定蛋白氨基酸序列、设计探针、并筛选基因库,最终完成了HIF基因的克隆。王广良前两年是做博士后,后作为助理研究员工作了一两年。第三年后期的克隆工作由王广良和其他同事在塞门扎实验室共同完成,其中包括塞门扎的第二位博士后江秉华。离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后,王广良转到公司工作,现在美国华盛顿地区的大冢制药公司(Otsuka American Pharmaceutical)从事新药研发工作。
在诺奖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献第二篇论文(1995年《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主要讲克隆低氧诱导因子(HIF)蛋白,第一作者是王广良,第二作者是江秉华,第三作者是一个实验员,通讯作者是塞门扎。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诺奖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献的第一篇论文(1991年《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塞门扎,当时他还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博士后,就提出了研究氧气对细胞的功能这一非常基础的课题。
塞门扎1956年7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皇后区。1974年从斯里皮高中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遗传学,1978年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1984年,他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完成儿科住院医师培训。1986年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研究小组。1999年成[y1] 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全职教授。塞门扎对生命系统如何利用、调节氧气做出突破性的研究,在1992年因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 而成为现代低氧研究的奠基人。HIF1所调控的基因能够作用于线粒体呼吸。它能够指导细胞对缺氧状况的特殊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在一些癌症疾病中,能观察到HIF的过度表达。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目前塞门扎对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医学部、肿瘤学部、放射肿瘤学部、生化学部的教授。
可是,王广良对记者称“他是位医生,也是理学博士,非常聪明。平时他要接待病人、教学,还要做科研,所以实验室的工作主要是我做的。” 王广良表示“这次同时获得诺奖的有三个实验室。其实,获奖实验室的工作都是以我当初在霍普金斯大学做的HIF基因克隆工作为基础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8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