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4426296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442629614

博文

SUNCELL高强生物基纤维将为绿色复合材料带来可持续轻量化解决方案

已有 1756 次阅读 2022-7-19 08:42 |个人分类:绿色复合材料|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国家双碳背景的发展要求下,减少石油基材料的应用,增加环保低碳绿色材料的使用是复合材料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型高强再生纤维素纤维SUNCELL集生物基、可降解、轻质、高强特点于一身,将为绿色复合材料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01

什么是SUNCELL?


  • SUNCELL是一种新型高强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强度高、模量高、收缩率低、质量轻、无气味的特点。

  • SUNCELL纤维是郑州中远企业集团经过多年潜心研发,结合专业工程技术,全球首款成功实现商业化生产的高强度高模量全生物基纤维,填补了我国在高性能高强纤维素纤维领域的空白。

  • SUNCELL是原料来源于可再生天然生物质,采用环保闭环物理生产工艺,制备的纯纤维素基高强纤维。

02

SUNCELL产品形式


SUNCELL 连续纤维

SUNCELL 短纤

SUNCELL 织物

SUNCELL为连续纤维,可根据需求提供不同长度的纤维形式、织物及其它产品形式。


03

SUNCELL特点及优势

  • 绿色环保,可完全降解,LCA全生命周期友好

  • 强度可与玻璃纤维和高性能丙纶相媲美

  • 密度约为玻璃纤维的一半

  • 可适应更高的加工温度

  • 性能稳定,无色无气味,可替代高等级麻纤维应用于各类复合材料领域


04

SUNCELL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优势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创新材料,SUNCELL提供可持续的轻量化解决方案,在保持性能的情况下,显著减少重量和碳排放,为绿色复合材料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


  • SUNCELL纤维高强、密度低,能够以最小的重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刚度,因此可以减少基材的使用量,因而减少复合材料生产中重量、成本和消耗量。

  • 更好的可持续性好。同传统的石油基材料相比,SUNCELL具有极低的碳排放,可降低复合材料整体的LCA碳排放值。

  • 同天然纤维相比,不受环境和生产地影响,SUNCELL具有持续稳定的纤维性能,且无气味,不仅适合应用于各类汽车内饰可见部件和镶板部件等应用场景,而且适用于复合材料的各类结构件和次结构件中

  • SUNCELL是纯纤维素基高强纤维,高结晶、高取向、低收缩的纤维特点使其在复合材料的加工中,能够经受更高的加工温度,且更耐冲击性

  • SUNCELL作为连续纤维,有更多的设计可能,能够为复合材料应用提供美观的表面设计选择

  • 在复合材料加工领域,SUNCELL可适应热塑性和热固性加工工艺,并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力,可用于制造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产品。

05

SUNCELL的应用场景


汽车领域

风电叶片

运动器材

板材

防爆轮胎

碳纤维

SUNCELL作为高强生物基纤维,可用于制备防爆轮胎、板材和容器等结构件和次结构件,同时可用于碳纤维和活性碳纤维基材,为汽车、运动器材、航空航天、海洋游艇、农业等复合材料应用领域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郑州中远企业集团

郑州中远企业集团始创于1992年,是全球知名的溶液纺丝工程技术公司,长期专注于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纤维的研究,在溶液纺丝领域具有多项先进核心工程技术。

全球范围内,使用郑州中远先进干法和干喷湿法溶液纺丝工程技术的纤维产能已超过60万吨/年,为溶液纺丝工程技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郑州中远开发完成的高效连续聚合高速溶液纺丝工程技术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新型再生纤维素领域,郑州中远建有世界领先的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专业团队,已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SUNCELL”纤维是由中远开发并成功实现商业化生产的新型高强再生纤维素纤维,是国内首款可应用于绿色复合材料的高强全生物基纤维,具有强度高、模量高、收缩率低、无气味等特点,将为我国绿色复合材料提供新的、更多的可能。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7017-1347886.html

上一篇:[转载]头部企业“抢占”高端市场,碳纤维产业将迎供需博弈
下一篇:复合材料行业必备资料汇总:12本复合材料书籍、76篇行业报告、1100+页PPT以及复合材料相关标准等内容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