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的生命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on77

博文

柏林 --- 物理协会年会篇 精选

已有 4238 次阅读 2008-3-5 00:01 |个人分类:欧游心影录|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德国物理协会一年有两次固定的大型会议,春季大会在二月底,秋季大会在九月初。今年的春季年会在柏林的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Berlin 举行。

 

欢迎晚会上的自由交谈

 

 

春季议会的主会场  TU Berlin 的主楼


这次春季年会包括反映物理各领域最新前沿的14Plenary Speeches 从量子计算相关的Quantum Knots Computation 生物物理中的How hearing happens等等;分领域的各平行会议共有报告800多场,共分Biological physics, Chemical and Polymer Physics, Dielectric Solids, Thin Films, 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Semiconductor Physics, Magnetism, Metal and Material Physics, Surface Science, Radiation and Medical Physics, Low Temperature Physics,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ysics education and History of Physics;一年一度的最高理论物理奖项Max Planck Medal和实验物理奖项 Stern Gerlach Medal和物理新人奖的颁奖仪式;物理协会主席的工作总结和年度展望;各领域因时间受限不能作报告的学术海报还有800多份,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4000多人。虽然是德国的物理协会会议,但是也有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研究者参加。因为有两位德国物理学家获得去年的诺贝尔奖,所以会议特别为他们增加了庆祝仪式。

 

 


大家都站立鼓掌。除开自我标准,能够得到世界同行的由衷的尊重,无疑是科研人员最重要的一项外在标准。

 

有意思的是工作语言的选择,记得前些时候科学网上还在讨论科学的工作语言是否该用英语,德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德国人也为自己的文化和语言骄傲,在全球和本土建立了不少歌德学院来推广德国的语言和文化。但是这次年会除庆祝仪式和工作总结以外,所有科学报告均为英语。

 

听两位诺奖获得者的答谢演讲,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和其他德国许许多多普通的科研者一样,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寻求问题的答案,孜孜不倦的作科学的研究,不为尘世的诱惑所打扰。面对为什么做科研的问题,他们的理由如此简单,因为寻求问题的答案给他们真正的乐趣。得到诺奖只是意外的收获,真正的喜悦来自于理解自然和新的发现。
 

如果说一个社会的时尚和风潮只是一个民族的衣裳,那么一个民族的如岩石般坚硬的性格才是她的骨肉血脉。德国人的性格中有一种精神,虽处于穷乡僻壤,不为世外的时尚所影响,衷心的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真诚从中得到乐趣,虽油漆匠、清道夫亦然。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让千千万万的研究者不停的为科学这一巨大的建筑不停的添砖加瓦,才有了德国科学发达的今天。其实这种精神对中国人并不陌生:“一箪食,一瓢饮,处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只是在这个连小孩子都想做明星、当富翁的年代,这种精神正在慢慢被淡忘。一个民族的性格,并不是人人生而知之的,需要这个民族有意识的选择、鼓励和培养这样的性格和价值。仰望星空的呼唤,不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人文价值的呼唤么?读宗璞先生的《野葫芦引-南渡记》,记述西南联大期间物质生物极其匮乏,宗先生称“虽然不到箪食瓢饮的地步,却也有家无隔宿之粮的时候。天天要跑警报,在生死界上徘徊,感受各种情绪的变化,可算得丰富。而在学校里,轰炸也好,贫困也好,教只管教,学只管学。那种艰难,那种奋发,刻骨铭心,永不能忘!”这才是真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68-16917.html

上一篇: Personal Genome sequence tech on the way
下一篇:柏林 --- 柏林爱乐篇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