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的生命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on77

博文

关于天真

已有 4158 次阅读 2007-9-6 04:0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好多诗人和文学家,天真永远是认识自然和认清生活之门的钥匙。

作为诗人的徐志摩永远有着孩童般的天真和单纯,也对逝去的童年格外珍惜、充满追忆和思念。徐志摩在《想飞》中写过“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的浪漫童话,在这篇 “闲话”中,又同样用天真稚朴的语气给我们讲一个类似的童话:“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

他认为读懂大自然这部奇书的方法和途径:不但需要暂时远离尘俗和现代文明的喧嚣,也需要一个从容、空旷、能容万物的自由心境,更要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如裸体的婴儿般赤纯、天真,与大自然体悟相通,妙契同化。概而言之,需要个人性灵之完全的解放。或者说,我们应该放弃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各种先入为主的,或者老于世故的人所拥有的价值观和理念,不含偏见的去“倾听”大自然这部奇书。“倾听”是一种交感契合的“妙悟”的境界。德国浪漫诗哲海德格尔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倾听,倾听使我们超逾所有传统习见的樊篱,进入更为开阔的领域。唯有“倾听”,我们才能“读懂”或听到大自然这部奇书发出的“绝对值得一听的,是从不曾从人口道过的话”。徐志摩的演讲辞《话》,正是一再强调去“倾听”大自然所发出的“绝对值得一听的话”。因为“真伟大的消息都蕴伏在万事万物的本体里,要听真值得一听的话,只有请教(生活本体与大自然)两位最伟大的先生”。

那么,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胡适曾这样说过: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另一位五四时期的文学奇才梁遇春在《天真与经验》中说到,孩童的天真,多半是无知,沧桑者超然物外的天真,才是纯真。正所谓“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但“存亡见惯浑无泪”(苏东坡)的冷静,却意味着坟墓的影子已染着生命的残年了。已经不能感到悲痛之后的麻木,未免让人叹息了。

秋心(注:秋心合成愁,遇春自号)说道,天下最爱哭的是怀春的少女和情海翻腾的少年,但他们的生活也却是色彩最浓的(见《泪和笑》)。哭,倒是深得了叔本华所以为的人生之苦难,便是人生精彩之处的神髓了。于是,常常无端狂哭无端笑的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的诗、书、画奇才),虽自言欢肠似冰,但那却是热情过后冷静的观照幻化出来的文字,写不尽他那一生飞蛾扑火的精彩了。所以你看到影片后的联想,并不是大病后的偶尔阵痛,而是你对生活充满渴望的表现,是对痛苦经历的深切体验。只要你并不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这样的体验对你并无坏处,是人皆有之的自然心理罢了。

火眼金睛也需从八卦炉中炼得,故梁遇春以为,从无知的天真到超然物外的天真,需要生活的艺术,和对生活中各种情感的体验。

    “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如果再能表现你自己所体验所了解的种种在文字上……使得别人也更得点人生意义,那或许就是所有的意义了”    (林徽因文集 《致沈从文三》)。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68-6930.html

上一篇:转载:我的老伴--------吴文藻 冰心
下一篇:致迷茫的理想主义者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