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排山倒海”与“排海倒山”——成语含义的推敲

已有 7824 次阅读 2012-8-15 20:02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推敲, 排山倒海

    今天思考一些地学成语,忽然瞅着“排海倒海”有点不顺眼。“排海倒山”似乎更符合现实。排空可以想见,因为本来无一物。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明代陈仲溱《游太姥山记》:“是夜,飓风大作,枕上闻波涛簸荡,茅房篱壁,飒飒有声。廿七日晓发,过杨家溪,断桥浅濑,渐可通筏,而山川映发,层岩叠巘,如从帷幰间坠。又历钱王铺、三佛塔,抵秦屿岭,南望大海,濛濛际天;北望三十二峰,排空插汉,已称大观。”
    “倒海”的表达我觉得可以理解,与“倒海”相连的还有“翻江倒海”。
    “排山”如何排法?我有些纳闷和不解。因此,就顺藤摸瓜,查验一下“排山倒海”的出身。“排山”与“推敲”还有些缘分,都属推字号。辞书对于成语中的“排”一般解为“推”也。
   原来,“排山倒海”已不是原生成语,而是后人整容后的出产。原始出处,据称源自《魏书·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回”者,何也?《说文解字》称:回,转也。来看两个回字的用例:1、山回路转不见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峰回路转――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回山倒海”看来是原生态。按我的理解,回山就像打太极拳,使山体乾坤大挪移、晕头转向,但山并没有倒下。
   不知何时,“排山倒海”鸠占鹊巢,“回山倒海”有些声势不再了。如《晋书·秃发傉檀载记》“ 吕氏以排山之势,王有西夏,率土崩离,衔璧秦雍 。” 明陈子龙《平陵东》诗“东郡太守建旗鼓,排山动地连关辅。”
   不落俗套的的李太白则依然一袭古风,《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从地理学与工程学的角度来观察,“排海倒山”可能更符合科学意味。潮汐之排海已不平常,然而海啸之排海之势令人闻之色变(我不清楚中国古代海啸的记载情形)。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引发的倒山之威令人惊心。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602538.html

上一篇:“一稿多投”的经济学理性及观察与放想——竞争之下的或然趋势
下一篇:“陆面学”随想

2 唐常杰 李方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