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choderm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richoderma

博文

忆父亲 精选

已有 2608 次阅读 2024-3-23 18:39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忆父亲

2015年4月25日

今天是父亲的忌日,晚饭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台的椅子上,回想着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转眼间,父亲已经离开三年。我的内心从最初的悲痛,到现在似乎已经平静下来。只有在不经意间,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又让我开始思念起他。

尽管出生于书香门第,但父亲是遗腹子。奶奶才怀孕三个月的时候,爷爷就意外的去世了。奶奶为了生活不得不改嫁。只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改嫁的对象是一个好逸恶劳之人,不愿从事任何劳作。把所有陪嫁之物变卖的干干净净之后,就对家不理不问。过度的劳作和心中的郁闷,使奶奶39岁就离开了人世,那时候父亲还不到15岁。

儿时的父亲酷爱学习,尽管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读懂很多的书。他的最爱是《薛仁贵佂西》和《三侠五义》。这些故事造就了他性格刚烈、尚侠的特点,而生活的艰辛和继父的冷眼相待又使父亲比较自卑而敏感。记得我小时候,经常见到父亲义务帮村民打地基、盖房。因此,父亲深受同村人的爱戴,多次被当选为村组长及村民代表。

因为自身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父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习,经常用他“特殊的方式”引导着我的学习。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我不怎么爱学习,整天游荡在田野。父亲看在眼里,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说。我依然非常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周末,他就带我去自留地里刨了整整一天的红薯。那一天,太阳好烈!我第一次知道了挥汗如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我们把红薯全挑到家里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才发现两只胳膊被晒的通红,而手上也起了很多的泡。那一天晚上,或许是因为疼痛,尽管很累但是我很晚都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我告诉父亲,我想去上学。

上初中的时候,我每天回家都会给父母做一些家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家务是帮忙拉粪车。从家里一直拉到水稻田,大约有四公里,最让我‘尴尬’的是中途要经过我初中。每次拉着粪车经过学校,看到同学们,特别是同班同学掩鼻而过的时候,作为班长的我的脸垂的很低、很红。父亲后来注意到了,就不让我拉经过学校的那一段路。等到学校开始上《社会发展简史》,里面提到一句话,“劳动创造人本身”。我细细品尝后,深刻反省,觉得自己是脸皮薄,其实劳动本身没有什么可耻的!从此以后,我的脸皮变“厚”了。父亲非常欣喜的发现了我的变化,对我的鼓励就更多了。

到了1994年的夏天,我收到了提前批录取的大学入学通知书,成了村里第一个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大学生。父亲知道后,专程去理发店理了一个发。我知道,自从他开始秃顶后,就基本没有去理过发。而且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逢人就宣传。我当时虽然也很高兴,但是并不理解他的“张扬”。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理解那个时候他因为被人构陷后的压抑和痛苦。

我的大学离老家大约有2500多公里,需要做三天两夜的火车。从出发前的一个星期开始,父亲就一直陪着我,不停的介绍他出远门的经验。我从来没有觉得他这么唠叨过,心中只有的是出远门的兴奋与激动。

因为家境和时代的问题,父亲没能很好上学。或许,他把他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充分理解我的追求和选择。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到考研,到出国,从北京到德国,再从德国回昆明,每次得到的都是鼓励和微笑。遗憾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他的病情其实已经很严重了。

如果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一种天性、很自然地会流露出来,而父亲对孩子的爱和依恋是深沉的,轻易不容易看出来。每次寒暑假结束,等我要离开上火车的时候,母亲一般都是眼眶含泪,但是父亲表现的很平静。我一度以为,父亲就像他自己教育我的一样,希望我鹏程万里、志当存高远。直到他2012年去世后,有一次和妈妈闲聊,才得知他对我的不舍。每次送我上火车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总有一种“我还在家”的幻觉,以为我还在客厅里看书。往往过了好几周后,他才会慢慢接受我已经离开家的事实。每念此,我就觉得很遗憾,只顾着自己的追求,没能在他生前多陪陪他。

或许,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成功求而不得”,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斯人已去,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父亲的笑容会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面前,还在鼓励着我,依然是那么温馨,那么温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8863-1426564.html

上一篇:前言
下一篇:忆父亲2-白衬衫

13 郑永军 崔锦华 王飞 张晓良 谢钢 孙颉 王成玉 晏锐 吕健 晏成和 徐长庆 李建国 guest883830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