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为什么要做那么细的导线?

已有 3203 次阅读 2011-2-2 11:28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集成, 导线, 光刻

为什么要做那么细的导线?
作者: mirror
日期: 01/31/2011 19:03:19

是因为可以减小电流了还是 因为散热性能变好了?

这个问题的提法显然是被“32nm就是线只有32nm宽”的说法“误导”了。

设计尺度缩小了之后,线路的集成度就高了,功率密度必然是上升。也就是说,虽然单件的功率(能耗)虽然随着尺度缩小下降,但是器件总数的增加使得功率密度要超过上一代设计尺度(比如说45nm)。功率密度提高有利于增加演算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也是半导体产业进化的驱动力。

“导线”在集成电路的工程中有特指,是指封装之前的“焊接”,是说wire bonding。“布线”是说形成电路需要的、在基板上的做出来的铝的、铜的连接线。

完成这些工序所需要的都是“光刻”技术。“光刻”广义地说可以理解成一系列的包括腐蚀加工,离子注入等在内的过程,也可以狭义地理解成“投影照相”。这样的“投影照相”不是一次。而是用不同的模板作N次。从投料到出成品,耗时需要几个星期到十几个、几十个星期。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瑞利是说“同时”分分不开,但不妨碍分两次来“分辨”。
作者: mirror
日期: 02/01/2011 19:11:05

用两个mask,分别曝光两次,也可以解决 (回避)瑞利的分辨率问题。只要这个两倍的速度可以被接受,这个技术就可以用下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瑞利法则不是只有一个因子,并且还有同时的问题。
作者: mirror
日期: 02/01/2011 19:47:29

到了极限领域,波长很可能就不是问题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其他因子”。
这时可以考虑修正了的瑞利法则,比如k1系数,而不是认为“打破”了这个法则。同时短波长的“主流”进化方向还是存在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古儒这里所说的“技巧”与镜某的“力量型”(=非技巧)并不矛盾。
作者: mirror
日期: 02/01/2011 20:11:10

[没有什么“技巧”可言]的所指是旁门左道 的“取巧”,表现在功夫电影中的那种国人的“绝技”(四两拨千斤)传统思维。

力量型的技术也是非下苦功、大投入而不能得到的东西。如果古儒认为这些改进都是些“技巧”,那就是轻看了技术,没有摆脱国人士大夫鄙薄技术的传统思维。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是对“技巧”说法、用法的理解。
作者: mirror
日期: 02/01/2011 20:54:04

镜某对光刻机的说法是力量型的(=非技巧型)。理由是来自这个东西寡占程度。古儒的说法是其中也有很多的“技巧”,用来回避波长的界限 。理由就是“列举”出一系列的“技巧”。这是一个层次。

什么是非力量型的(=技巧型)东西呢?镜某认为一个判定的理由是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比如说相机。那么多厂家,那么多的品种,其生存理由就是靠各自的“技巧”了。厂家的“技巧”和产品的“技巧”。

同样是使用了“技巧”的表达,但是前者,光刻机的位置是在最前沿;而后者,数码相机的位置则是相当靠后。同样是说“技巧”,身价可就大不相同了。古儒是个什么样的视点呢?镜某很不确定。因此有了“如果”的说法。

这是什么话?就是这样的“化”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09788.html

上一篇:说说刘锋李亚辉的“镜子”的争论
下一篇:好道理,烂故事。说说北斗的《秒的历史》

3 刘洋 许培扬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