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wei5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wei58

博文

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16)

已有 3117 次阅读 2010-3-5 09:2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15)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18、身陷旋涡

就在张天福埋头业务工作的时候,他身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一次突变---开展反右运动。1957年的一天,张天福到办公室上班不一会儿,人事处柯金华处长将一份通知送到张天福的办公室,通知传达了厅党组的决定,张天福去武夷山茶场参加劳动改造,张天福没有询问也没有申辩。他作为一个技术专家,平日里只谈业务工作,从未涉及过社会与政治的话题,他也未关注过所谓的右派问题,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偏偏在这里被拐了一个弯,这是他无力自制的,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他多次被卷入社会的动荡之中,他明白当社会发生变化时,个人往往是束手无策的,作为一个基督徒,他默然地接受了这一切。

不久后,张天福知道省委下达给省农业厅的右派名额有指标,为什么将他列为右派,连一个正式的宣布或书面通知都没有,但他心中明白自己是无辜的。一次批判会后,张天福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告诉妻子自己将要去武夷山茶厂参加劳动。

 不久,张天福收拾起简单的行李,回到阔别8年的武夷山茶厂,张天福的到来,在茶厂引起了一点轰动,不是茶厂的干部职工不欢迎右派,而是欢迎这位老厂长与茶叶专家的重返,当然,这种的轰动不是表面的,而是存于大家心中,茶厂职工帮他安排住宿,关心他的生活,在生产技术中有什么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找他商讨,仿佛张天福不是来这里劳动锻炼的,而是这里的一位老职工。在这样一种令人宽慰的环境中,张天福似乎也忘了自己的不幸际遇,全身心地投入到种茶与制茶的研究中去,白天他与职工们一起劳动,晚上则泡在制茶车间里做茶,茶季过后他就有时间去考虑一些技术的事,他看到茶工们采茶的劳动量大,就根据山区茶园的特点,设计制作手持采茶机,张天福向农场借来木工工具,在宿舍中自已动手试制,虽然这台小型机械最终没有机会得到推广使用,但这一段时间里张天福感到其乐融融,自由自在。

张天福在武夷山茶厂劳动期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对身负罪名的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困难,张天福只有一些微薄的生活费,与他早年享有的高薪,有天壤之别,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挨饿,福州城里他的家人也在苦度灾年,张天福必须将他的生活费与粮票捎回家中,一但两手空空,他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好在武夷山茶厂的职工们在灾年中生产自救,在茶厂的山地中腾出一些来种番薯,茶厂职工们得知张天福的困境,伸出帮助之手,为他提供粮食,每天依靠这些番薯,张天福渡过了这场困难,没有挨饿,而且他还能到附近军用机场的服务部购买少量的黄油,对武夷山茶厂职工的这段情谊与帮助,张天福终身不忘。

在武夷山劳动期间,张天福的母亲去世了,但他因为当时的处境无法返回福州办理善后。

1962年张天福接到省农业厅的通知,让他回厅里另有工作安排。张天福到厅里报到后,副厅长谢毕真找他谈话。谢厅长告诉张天福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恢复生产工作很重,厅里技术人员不够,茶叶生产一时没有合适的人来抓,所以将他调回来协助工作。张天福向谢厅长汇报了自己正在考虑做的一项工作,茶园的新型耕作方法——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

张天福背负着右派的枷锁,行走在八闽茶区广袤的茶山茶园之间。被打成右派,虽然是张天福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幸的历程,但张天福却以开阔的心胸对应此不幸之旅,而且善用这一段时间,投身到科学调查与研究之中,而他不幸之万幸的是,由于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所以能列入黑名单的理由也只是所谓的历史问题,因此,那些革命的人们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张天福,这也是张天福能够在逆境中专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村劳动了二年之后,农业厅因茶叶工作需要,将他召回福州并要求他继续承担全省茶叶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

在随后的几年中,张天福深入各地茶区作了大量的指导与调研工作。当时各地也十分重视茶业生产,大量垦辟茶园。但张天福在各地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地区所开的新茶园符合高质量标准的并不多。有的是顺坡种植,有的用芒萁草皮砌叠梯壁,没有筑梯埂,台面不等高,翻土不够深,不开排蓄水沟,加之管理粗放,结果是梯壁不牢固,水土、肥分流失,甚至冲坏了山下良田,茶树生长不良,影响到茶叶产量。因此张天福意识到要使茶叶生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就必需抓好茶园开发这个基础建设。

茶树是多年生深根作物,一经种植就长期生长在一个地点达几十年以至百余年。所以开垦种茶是百年大计,欲求其高产、稳产,重要关键之一在于开辟新茶园是否符合质量的标准,这是基础。茶园开的符合标准,做好水土保持,管理精细的,亩产可达200-300斤,一亩可顶十亩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和劳动效果。

张天福在有了这个新的考虑之后,就向省农业厅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得到厅领导的支持,组织了几位技术人员配合张天福的课题调研,张天福发现传统的垦辟茶园技术虽然行之有年,但仅偏重保持水土的功能,采取深翻土地、开排水沟、表土回园等措施,但当时对这些技术措施没有提出操作标准,只是一般性做宣传,茶农不甚了了,效果不大,甚至使群众走了弯路。比如在深翻土地中达不到深翻的目的;而草皮要用来砌梯层茶园的梯壁,表土也没有用作基肥等等,由于没有一定的要求,技术措施无法落实。

张天福在各地茶区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各地不少群众的传统做法值得借鉴。在经过调查研究与总结之后,张天福提出一个以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为主导措施的技术方法,随后他就在一些茶区进行实验,这种由茶区技术员与茶农实践经验相合,又在实践中经专家总结提高的系统经验,受到各地茶区群众的欢迎。

张天福带着这个新的技术方案回到省农业厅,向谢副厅长汇报,谢厅长十分关注这项新生事物,希望能在全省各茶区因地制宜地加以实验、总结、交流和推广,使这一技术不断得到提高,并为广大茶区群众所掌握。领导的支持与肯定给了张天福莫大的支持,由于当时尚未给这项技术方案命名,张天福就请谢副厅长给起个题目,谢副厅长说,就按这项课题的主要技术措施来起名吧,于是正式起名“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并在1965年刊发在当年第二期的《茶叶科学》杂志上。

在这期间张天福与课题组的同事们,在全省走了20多个县作技术指导,演示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的新方法,这个课题在全省茶区得到推广,有力地提高了新茶区建设的科学水平。

张天福的这项课题研究起了国家农业部的重视,准备在湖南省桃江县召开一个开辟高标准新茶园现场会,就是推广表土回沟的做法,这无疑给与张天福一个极大的鼓舞,他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进一步总结这项技术,准备参加这个会议。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张天福期待一个向业界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时,中国的政治风云突变,文化大革命爆发,正在紧锣密鼓安排中的会议被叫停了。

虽然这个会没有开成,但张天福的这项成果得到了全国同行的承认,这项有显著的保水保肥作用的技术,在全国丘陵地区茶区推广应用,当然在实践中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们在一些山地茶园开垦的技术文献上,仍能看到张天福技术方案的一些关键数据还在使用之中。

当年发表张天福这项技术成果的《茶叶科学》杂志,今天是不易查阅到了,但我们通过近年出版的《张天福选集》可以了解这项技术成果的核心内容。

 从1962年返回福州到1967年的五年间,张天福在省农业厅成了一位特殊的职工,在厅里没有他的办公地点,但他除了参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这个课题,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工作,如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龙岩斜背茶的调查、推广连续三锅杀青技术等。

注释

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

     一)做好水土保持:山地茶园坡度在10度以上的,要求采取开梯层、等高条栽密植的方法,就是采取田间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1、构筑梯壁:梯壁最好用石块砌叠,在没有石块的地方,可用茶园心土打夯构筑。凡用芒萁草皮砌叠梯壁的,既损失了表土,而且梯壁也不牢固崩塌了修补也不容易。同时,取走草皮之后,把茶树种植在瘠薄的心土上,欲求高产是有困难的。

2、开排蓄水沟:在每一梯层内侧要开一条横排蓄水沟。----茶区一般是春雨多,夏秋旱,茶园横排蓄水沟的设置就是要达到大雨不冲园,中、小雨不出园的目的。

3、绿化梯壁:梯壁所占的面积很大,梯壁筑好后,如不及时种植固土护坡植物,----就会被杂草所占领,招致很大损害。----种植了护坡植物,扩大植被的覆盖面,可以防止水土冲刷、龟裂、杂草生长,并改善了小气候。

(二)深挖种植沟:茶树根系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可伸入土中达1.5-2米。所以在种植之前,深翻土地是为茶树根系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也就是形成庞大根系和高幅度树冠的保证。不少地区,由于挖土不够深,使茶树地下部生长受到限制,影响了地上部的生育,结果是茶树未老先衰。垦辟茶园投入较大,为了更好地做好劳力安排和水土保持,我们提倡不集中全部普垦,而是采取条垦的做好。只挖深、宽各50厘米的种植沟,未垦的部分留待第二年再垦,工作错开。

(三)利用表土回沟、施基肥:表土富含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用草皮土砌梯壁是最大的浪费。故提倡表土回沟,即把表土集中填入所开的种植沟内。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沟底施堆肥、垃圾、过磷酸钙等作基肥,则日后增产效果更大。

把上述的几个技术措施联系起来,做到两结合:筑梯壁与挖种植沟、水沟相结合,施基肥与利用表土相结合。同时,也是把筑梯壁、开种植沟、表土回沟等工作顺序的一次完成的做法,是较为省工、省本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4172-299849.html

上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15)
下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17)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