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c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ghuanzhi

博文

张帆——资源环境经济学学习小结

已有 4202 次阅读 2011-7-2 22:13 |个人分类:经济学学习小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环境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Ch4 环境变动对福利的影响

4.1 五种福利变化的计算方法

4.1.1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消费者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4.1.2 补偿变化(CV):需多少补偿使个人在价格变化前后福利状况一样;

4.1.3 等价变化(EV):给定初始价格,什么样的收入变动等同于价格的变动;

4.1.4 补偿剩余(CS):购买价格变化后得补偿多少使得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不变;

4.1.5 等价剩余(ES):给定就价格与旧x,收入多少变化才使消费者福利不变。

Ch5 市场价值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有效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重新选址成本法(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而重新安置某一物质设备的地理位置的实际成本来估计环保的潜在效益)。

Ch6 替代市场法(以有市场价格的替代物来衡量环境物品的价值,比如:旅行费用与资产价值)与假想市场法(人为创造假想的市场,比如意愿调查法)。

Ch7 可再生与非再生资源

7.1 边际社会机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7.2 资源的跨时有效配置:转移到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情况,非再生资源的开采量逐渐减少,直至非再生与再生的转换发生。在转换期中,两种资源同时开采。

Ch8 非再生资源

8.1非再生资源的开采:若资源资本收益的增长率=其他财产利率,此时所有者会视保存资源与开发资源等同。

8.2 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8.2.1 价格管制使生产者牺牲了无价格管制时的稀缺租,未来消费者受损。

8.2.2 国家安全:完全自给自足不是最优,在世界市场价格基础上增加国家安全成本得到更为合理的供给水平线,通过征收进口关税、规定进口配额等来实现,可以达到最优配置。

Ch9 可再生资源

9.1 特点:社会占有;贴现率=社会贴现率;资源开采无终止时间限制;可再生资源自然增长率。

9.2 以渔业为例:边际支付意愿=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开采成本,与静态相比,有效捕捞努力水平将上升,相应均衡存量将减少,贴现率上升,净效益=0。若单一竞争者,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若为公共财产,将过度捕捞。鉴于此,措施:可交易配额(特定类特定数量的鱼;配额总量=有效捕捞量;自由交换)。考虑到实际交易成本,应进一步减少最优存量。

9.3 以林业为例:只砍一次,最优砍伐时间为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考虑贴现率时,树木砍伐前价值增长率=砍伐后收入用于投资的增长率(贴现率)。

10-16 污染控制(参见王金南环境经济学)

17 环境与贸易

17.1 国内环保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短期采用无污染技术不一定会导致国内失业或国际收支恶化;长期未采取环保措施的国家沦为污染产业的落脚点。

17.2 关税:若外部效应全部落在进口国内,国际次优关税的低于进口国最优关税;存在国际污染传输而无联合管制的情况下,一定的关税以限制进口;即使进口国达到帕累托最优关税T,就全球来看依然是次优的。

17.3 由于主权国家无动力为他国利益增加自己成本,在治理国际污染传输时需国际合作。

18.物种多样性

18.1 物种多样性的机会成本:保护的收益-成本>开发收益-成本。

18.2 物种多样性的尴尬: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特性;无相应市场;政府干预。

19 收入分配与环境

19.1 以交通收费为例:只要资源使用者从税收收益中排除掉,最优庇古税会减少资源使用者的福利。

19.2 不同收入阶层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随收入增大,需更多高质量环境。对于纯粹公共物品,在所有成员消费同一环境服务时,根据多数原则,环境质量由布莱克中位数投票者的选择决定。对于居住点选择,环境质量和其他物品的边际替换率=单位环境质量的机会成本。

19.3 环保项目的效益的分配:一般若环保项目不带收益再分配功能,项目收益分配有利于富人。

20 环境与发展

20.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污染随人均收入增加先重后轻)的启示:发展中国的任务在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弧度,在U形曲线上找到水平通道。

20.2 优化控制模型描述可持续发展:目标函数为净收益函数乘以贴现率指数函数的无穷积分,约束条件时可用于经济的资源总量>实际使用资源量(弱可持续发展:自然成本+人造成本至少不变;强可持续发展:自然成本与人造成本分别至少不变)。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6487-461658.html

上一篇:王金南——环境经济学10-11章学习小结
下一篇:flex数据导出至Excel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