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六)

已有 4961 次阅读 2010-6-27 14:5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大一, 苏联饮食, 返回祖国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六)
 
                      苏联的黄油黑面包加酸黄瓜
 
        当时,从北京到莫斯科,火车不能直通,中间在山海关到中苏边境一段是窄轨火车,据说还是张作霖为防止外敌进入东北时修成的。我们在山海关外换了一次火车,又在边城满洲里停留了一下,既要换车又要办理出关手续。火车在轨道上呼隆隆地往前开,我们在车厢里不是打扑克就是说笑,丝毫没有注意两边的景色,似乎在不知不觉间就到了边境线。
 
      满洲里之后,我们乘坐的火车上再没有了中国乘务员,一色的苏联姑娘,再也吃不到中国的饭菜,只有黄油、黑面包和酸黄瓜,同学们个个叫苦,还有10天的行程,吃饭成了第一关。可是对于我来说,这些东西似乎十分对我胃口。再说,我对吃食的感觉从来都很随便,黄油很香,抹在黑面包上就着酸黄瓜吃还挺有滋味,我完全忘了我的糟糕的肚子,在火车上尽情享受,大口吞咽。我的贪吃和倒霉的肠胃开始找我麻烦,还没到莫斯科我就开始肚子疼,又泻又吐,火车到了莫斯科我就被送进了医院诊室。这次闹病给了我教训,到了学校后,我再也没有胡吃海塞。以后在整个留学苏联的五年中,我再没有犯过肠胃病,而且在回国再见到妈妈时,她看着我圆圆的脸庞和粗大的胳膊,十分惊讶地说,你怎么这么胖啊?
 
      能不胖吗?尽管仍然每天断不了黄油、黑面包和酸黄瓜。这三样东西是俄罗斯人的看家饭食,特别是酒鬼喝酒时,喝一大口伏特加,咬一口黑面包,心满意足。我们天天早上喝奶、吃抹着黄油的黑面包,中午下课在学校食堂吃午餐,就餐的面包总是黑面包,吃习惯了,黑面包就是好吃。酸黄瓜也特别可口,就像韩国人喜欢他们的泡菜一样,俄罗斯人也离不开酸黄瓜,我们也爱上了这道俄罗斯的小菜。但是每天从食堂出来往宿舍走时,经过一家面包店,那里面新烘烤出来的面包,又白又软,香味扑鼻,诱惑得我简直迈不动步,哪怕刚吃过午餐,我还是立即觉得又饿了,走进店里,买一个长条面包,一路走一路咬,还没到宿舍就吃完了,又是淀粉又是黄油,过量的食物,能不把我催胖吗?
 
      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方长大的人的肚子永远想念着从小习惯了的食品。几年来,我每天中午喝着甜菜汤,吃着配着土豆的肉饼,晚上在杂货店买点纯肉馅的速冻饺子或者俄罗斯香肠,在宿舍的公用厨房里对付一顿晚餐。时间长了,到了三年级时,心里就想吃中国的咸菜就稀饭,于是给妈妈写信说了我的心愿,其实信里只是那么写写,绝没有那么认真,没有想到做母亲的可当真,过了一个月,我收到邮局的通知,从邮局把包裹取回,当着同宿舍的苏联同学的面打开:一小盒咸香椿!邮费远远超过了实物价值。苏联同学闻了闻之后直摇头,连尝都不尝一口,而我则如获至宝,真是香啊!更何况里面还包含着母亲的温情。
 
     在俄罗斯呆了五年,习惯了他们的饮食,回国几十年过去,平时到超市我还会有时买一小块黄油,会想念黑面包和酸黄瓜。留苏同学聚会,还会找俄罗斯餐馆,要一盘俄罗斯甜菜汤,在红色的汤面上倒上一小层白色的奶油,酸酸甜甜的,颜色和味道都诱人,最主要的是,唤起我在俄罗斯度过的年轻岁月的回忆。
 
                       
 
 我决定重读大学一年级
 
      在俄专突击的那点俄语根本无法应付正常上课,特别是诸如政治经济学,苏联建筑学等课程,还有就是我在中学没有打好基础,青岛工学院又没有学过的水化学,上课是什么也听不懂,下课看俄语教材也非常吃力,我记得,因为实在吃力,来了一股子拧劲,我曾经把厚厚的一本化学书扔进了自习室里的废纸篓,不学了!!幸亏那几天没人打扫,过了两天,消了气,我又把书捡了出来,学吧,政治任务么!我记得在一年级测试苏联建筑学的前夜,同宿舍二年级的同学到十二点还在拉手风琴,我实在憋不住了,第一次冲苏联同学发火:“让不让我睡觉啊?第二天我还得参加考试呢!”那位同学乖乖地停止了弹琴。可想而知当时我对这类课程的紧张。也有人劝我:读过一年级了,直接跳进二年级吧。我没有理睬。是的,微积分,力学,电工学-----我都能应付,虽然语言不通,可是只要黑板上写出公式或方程式,我立即明白老师讲了些什么,作业对我也不在话下。可是,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语言突破,不把基础打牢一些呢?我决心重读大学一年级,在一年级主攻俄语,语言解决了,以后的课程就会学的比较轻松,再说,上面也没有规定我非上二年级啊,我干什么给自己加码、遭罪呢?等到回国之后,我才发现,如果在1958年毕业回国,那么我的起点工资就很高,转正后可以拿到100多元,而我们1959年回国的,从1960年转正后,62元工资拿了十多年,一直到1973年才涨到75元,差了不少。但是这里没有后悔药,没有如果。
 
       学习语言必须有环境。校方为了这个,把我们中国人全拆分了,每个宿舍房间只有一个中国人,我的房间里十三个人,其中只有我一个中国人,遗憾的是她们基本上都是二年级的,交流的机会不多。当时大使馆有规定,不准我们在同学家留宿。为了彻底解决语言问题,我性格里的那点好自作主张的混劲又表现出来:管他什么规定,自己允许自己有时在同学家借宿。我常常到同学家做功课,一起写作业,太晚了就在他们家借宿。周末,我常常和她们一起到各处游玩:冬宫、夏宫、普希金公园------、她们年龄都比我小,外国人从不死读书,喜欢到处游玩,我就敞开了和她们一起逛。和她们交往多了,成天不说中国话,俄语就逐渐脱口而出,而且是苏联人说话的腔调。我记得有一次和同学们一起走在大街上,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一位老太太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不是苏联人。就这样,我的俄语在一年之后就有了质的变化,因为有了纯正的俄语,校方还让我到立陶宛(还是拉脱维亚,我记不清了)向他们的小学生介绍新中国,可想而知当时我的俄语的流利程度。上课不再犯难,还有时间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厚厚的小说。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练成听懂电影语言,再说那时也没有多少机会看电影。
 
      因为语言过了关,学习不感到特别吃力,我就还有机会完成党团的社会工作:一年级期末,为同学联系去乌克兰等地的旅游,节假日组织中国留学生的舞会,我们系六名中国女生组成的女生小合唱还常常在全校联欢会上演出,俄罗斯的“纺织姑娘”成了我们的保留节目。1955年我意外地获得了学校颁发的社会活动奖。
 
      1959年6月底我拿到毕业文凭,除了3门为良(工程制图、建筑学和工程地质实习),15门无记分要求(只要求通过)外,其他15门全是优,总评为优。我顺利地完成了留苏这项政治任务。
 
      我至今认为,我的重读大学一年级的决定是正确的,是有用的。我不仅能够流利地运用俄语,扎实地完成学业,而且因为和苏联同学的亲密交往,使我习惯了与西方人共同生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在我本来开朗的性格中又柔进了西方人的直话直说,不在乎别人对我评价的特点。这对于我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嘉莉亚,犹太姑娘基拉和一对双胞胎姐妹(略)
 
 
                                                               返回祖国
 
    1959年6月毕业设计答辩完成,7月我们拿到了毕业证书,大使馆里立刻安排我们回国,回归之前号召我们把多余的卢布上缴,我想到出国前感觉到的中国的穷困和对我们优厚的待遇,我决定全部上缴,只是买了两把西方人用的汤勺、两把叉子和两把餐刀,为了好回国后成家过两口子的日子(那时我已经有了男朋友)。在整个留学期间除了买了与专业有关的书和满足最基本的吃饭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开销,回国之前,甚至没有想到给爸妈和弟妹们买点纪念品。那时,我思维的单纯可想而知,就想着回来该好好工作,报效祖国了。
 
我们整整一列火车的留苏本科毕业生到了北京,迎接我们的是一辆一辆的大卡车,我们的行李和人全部被拉到了出国前学俄语的魏公村,那时已经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车过天安门,就看到一切都有了变化,到处在建设,天安门在装修,广场扩大了,对面的第几个大楼正在准备完工,十大建筑都已经矗立在地面上,建国十周年的气氛似乎已经弥漫在整个北京城,我们感到有点目不暇接了。我们回来了,回到祖国了,阔别了五年,祖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北京不再“土”,北京显示了真正首都的模样。
 
我们被集中在魏公村,我们被告知,将要接受进2个月的集训,更好地理解和跟上祖国的形势,实际上是理解大跃进和反右倾,特别是反右倾运动的性质和必要性。第一个月非常紧张,晚上都有活动,只有星期日可以自由活动。在回国后先放松的两天和周日我都回家看望了父母(当然也和男朋友聚会)。父母已经搬离了我出国前暂时安置的位于阜成门旁的民康胡同(那是我舅舅的房子),爸爸已经正式成为中国社科院外文学所的研究员,我们家被安置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个四合院内,和诗人卞之琳一家同在里院。这些也让我感到似乎祖国正是在前进,大家的生活在好转,我爸的心情也挺好。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接着而来的三年困难。
 
8月份,学习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上级向我们全体公布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去向,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离开,因为我们接着要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做准备:当年我们这批归国生有任务:在庆祝大会上,我们要在广场上负责组花。
 
1959年10月1日,清晨3点我们就从学院出发,5点已经到了民族文化宫附近,9点我们已经各自拿着花整齐地立在了天安门广场规定的位置上,10点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游行正式开始,遗憾的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手中的花随着要求,举上举下,左右摇摆,用了很长时间。突然,游行宣布结束,广场上的人们开始涌向天安门城楼,我们激机动地一面摇晃者手里的花,一面奔跑,跨上金水桥,竭尽全力地高声呼喊:毛主席!毛主席!(注意,那时没有喊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从东走到西,再从西走到东,向我们招手,然后就离开了外廊。我们的任务完成了,被召集到原来出发的地点,再乘大巴回校。就这样,我们的留学任务就真正结束了。我们各自从储藏间取回了出国前寄存在那里的各自的物品:54年之前穿戴的衣物,互相珍重道别,怀着责任和梦想,奔向了未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339266.html

上一篇: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四)
下一篇:坚持,挺住,我的人本身故事(连载八)

6 王德华 杨远帆 梁建华 赵宇 孔晓飞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