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正常运行下的核电站的排水不构成威胁 精选

已有 5626 次阅读 2012-5-29 21: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核电站

突然从新闻中看到何院士答记者问,他说他不反核主要是反对大跃进,主张内地建水电站而不是核电站,原因主要是水污染问题。对前者我举双手赞成,其实干任何事都不可违背科学规律,不论是核电站还是水电站,都需要详细论证,谨慎从事,否则后患无穷,不管是对自然,对民生都会引发或小或大,乃至大到贻害万年和子孙后代的极大问题。关於这一点已不用我多说,30年盲目追求GDP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已经足以说明了。

我想说的是,对于核电站,要防止的是事故,不是正常运行下的问题,这点不是只有在谈内地电站时才论及,在海边,在江边,在任何地方,哪怕在人烟稀少的沙漠,核电站如果出了不可控事故,对人类都会带来祸害,因此重要的是防止事故,特别是大的堆芯事故。这里包括厂址选择,设计(各种冗余,备用,各种分割,减少相互交叉影响,出事故后的各种措施-----),建设过程的严格管理,对操纵员的反复培训和取证,投产前的严格审查,运行过程的严格监督,等等。

在不出事故的情况下,电站无论在海边,还是在江边,我认为都是安全的。事实上,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和俄罗斯,大部分的电站还是在江边,也就是说,在内地,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也出示过相关的图,不在此赘述。

对于核电站的排水,也就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我啰嗦一下,因为不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太会了解(这终究是个小专业)。

其实,无论是海水,江水,湖水,凡是和大气接触的,里面都会含有放射性元素,其放射性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天然本底,天然本底中不含人工放射性元素,每升水中的含量,随地方而不同,在选厂址时都要取样获取,一般来说,也就是在每升10的-11-13次方居里以下。不论是原来的军用基地还是现在的核电站设计,国家对放射性的排水都有每年总排放量和比浓度的规定。在放射性废水经处理后排入天然水源后,经过稀释,天然水水源的本底在下游入水口不得有明显变化。

具体来说,国标规定,一年一个厂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20居里,比浓度,在我们往江水里排放时,规定不得高于每升-9次方居里,因为稀释需要,排放点在下游取水点500以上(我自身的工作经历);在往海里排放时,规定废水的放射性水平必须降到10的-8次方居里/升以下。即使如此,处理合格的水在正式排放时,还要混入超过自身将近48倍的无放射性冷却水后,经稀释才入到海里。

为了达到这样的指标,凡是要经处理才排放的水,先收集在大罐中,经过检测,一般的工人的洗澡水和洗衣水,本身计量不高,可以经过过滤就就可以进入待排放的贮存大罐;其他污染地面的地面排水,机修间,化验室的来水和含硼的废水,都需要经过蒸发处理(排入大江的水还要在蒸发器后面再加上一个精馏塔,进一步净化水蒸气),水蒸气经冷凝冷却后,如果必要还可以经过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放射性矿物离子(主要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和硼。这样严格的处理流程,不仅经过实验验证,也经过近十年的生产实践,不仅国内,国外也是同样的流程,可以说是经典而且可靠。无论是原来在内地的军用基地,还是后来在海边的核电站,都没有在这方面出过任何问题。

即使这样,在核电站,我们效仿法国严格的排放前的监督体系,所有经过处理,待排放的水都不得直接进入排放管网,而必须先在三个500立方米的大罐中,经过检测核实(在法国,其中一个是专门留给国家辐射检测站来人,进行独立检测的),确认指标合格(达不到指标的水存在其中一个大罐中,泵回再处理)才得以排入冷却水的水渠中,经过充分混合,才进入大海,在渠道中间还专门设置了自动检测站,以确保进入海湾的水的比放射浓度处于合格状态。

江边电站,由于汽轮机不可能采用直流冷却,而是用冷却塔,排放时的稀释量就没了,为此,处理后的标准就调高了10倍,也就前面所说的10的-9次方居里/升,在流程中,在蒸发器后面必须加上精馏装置(泡罩塔,筛板塔之类)在经过离子交换柱。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经典流程。

如此严格地对放射性废水的管理,这么多年来,或者说,在国际上,还没有发生过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电站废水排放给环境带来什么问题,不论是海边还是江边。

综上所述,对于因废水污染而核电站不设在内地江边的理由是不成立的。说中国河流多就主张建水电站,似乎也太绝对,许多江河因建立了过多的水电站而造成的众多问题(自然环境受损,移民安置,下游水量锐减,淤泥堵塞等等)至今还未得到全部妥善解决。相反,核电站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周围环境,如果能严格管理,不出事故(这是必须的!!!),确实是个不坏的选择。

当然,对于在内地,其实包括在海边,选址都必须慎重,必须按照规定,得到正式批准,这是必要的,国家也有必要严格监管,何院士的提醒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所述,因是本人从大学毕业后就从事了多年这方面的工作,从设计,实验到工程实施,接触过多国的这方面同行,甚至陪同广东环保局代表团参观了整个法国的环境设施和检测要求,因此对何院士的讲话有些感触,请原谅我有讲的不到之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576348.html

上一篇:父亲的荣耀 译文连载(一)
下一篇:《父亲的荣耀 》 连载二

9 李汝资 唐常杰 袁贤讯 吴明火 屈林 赵豪飞 许培扬 王春艳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