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父亲的荣耀》译后的感想

已有 3628 次阅读 2012-7-7 17: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office, xml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走到了小说的结尾,我也越来越感觉到了这本小说的感人之处,当我译到第三十节的结尾:”----我向着天空,面对着夕阳,高高地举起我父亲的荣耀,我真是为这个8岁的孩子感动了。这么一个小男孩,8岁!我们的孩子一般还在父母的呵护下,下学 ,父母或者白发苍苍的祖父母背着他们的书包,他们则蹦跳着,或嘴里吃着冰棍或脚下踢着石子。可是,这个男孩,想到的是想办法为初试打猎的父亲提供帮助,想着如何维护父亲的荣耀。他吃了不少苦,受到不少的惊吓,可是他想到的确是做一个男子汉。他的小小的恶作剧,在身处困境中因害怕和绝望的哭泣,都活灵活现出一个孩子的天真和无奈,但是,也是用他的孩子气表达着他对母亲的柔情,对父亲的敬爱。所以,当我翻译到最后,我觉得,我做这事没有错。我愿意把它,特别是和有儿子的父亲们共赏。在今天,中国存在男生不如女生(北青报上一篇社评)的堪忧状况下,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男孩子们充满男子汉的气概。我也想请教育工作者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男孩子。

我们的男孩子应该具有英雄的气概,还应在心目中树立对父亲的敬爱。父亲应该是男孩子最早的启蒙者,心中永远不忘的,最深爱的人。而不是宣传所给予的《大人物》,遥远而又抽象,还不那么真实。我希望我们的儿子的父亲们多多努力。我更希望我们的男孩子们都一个个具有真正的男子汉气概,面对困难,不畏艰险,奋斗成才,让他们也明白:“要不干就不要抱希望,要不坚持就不会有成功”(在三十节中,他记住的他父亲说过的话)。

这是我的感想之一

其次,我真的体会到,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什么会有许多各种版本的译文。这不仅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各异,还特别是在本国语言的运用上,个人有个人的习惯和对读者的定位。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在理解原作基础上译者体现自己水平的再创作。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译者的对象是,具体来说,是中国人,而我,是一个成天说标准口语的人,依次,我也只能,和必须用我所习惯的语言,翻译给能接受我语言的人。

翻译决不允许字字句句照原文硬搬。据个例子:

在第十三节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

“这可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父亲说。

“他们不都是那样,”农夫说,“那家伙对我那样,因为他是我哥。”

其实,原文最后一句应该是:“那个家伙对我不好,……Celui-ci me fait du mal”我怎么寻思,与下文也对不起来,对我不好,就因为他是我哥?莫名其妙。我曾想译成:他对我不客气,不行,他是个粗人,哪那么文质彬彬,说什么客气之类的话,想过各种措辞,最后,想到了现在的译法:对我那样中性,还对应了前面:不都是那样,也和后面的;这个理由对他来说似乎足够清晰了的含混相匹配。就是它了!

这种文字的推敲有多处,我觉得很有意思。

越翻译到后来,故事的前后情节越清晰,越容易让我本着故事的合理发展去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这是我的感想之二。

也正因为此,我的翻译得好坏就是自己真实水平的体现,越需要读者的评说。

再加上我的法语的语感确实差得很远,还有不熟悉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文习性和各种知识的欠缺(譬如枪械,打猎,昆虫学,植物学等等),这个翻译肯定有不少问题,有人愿意看已经很感激了,特别是有读者指出我的错(我没有理解马赛女人这个词)更是感激万分。

因为水平有限,有些地方我在文字上打上阴影,或给出原文,也是感到实在没有把握,如有读者帮忙,更是感激不尽。

是为译后感

                                           2012-7-7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589852.html

上一篇:核电重启和读何院士的精文后的随想
下一篇:《父亲的荣耀》(译文连载 十五)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