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核电重启和读何院士的精文后的随想 精选

已有 5425 次阅读 2012-7-4 09: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office

 

核电重启是应该的,但是要合理规划,开工项目要控制,要符合客观现实。据悉,考虑的是,每年开工项目56个,这个数字是按照国内三大公司新开的项目,然后考虑前面没有完工,累迭起来后成了30台,确实是最大的可能性了,不过,这也要累集几年后吧!这里要注意的不仅是土建安装实力,更要考虑核级设备制造的包括国际供货能力的极限,更要考虑我国目前可以提供的有资格的质量监督人员,能鼓励切实严格执行QA/QC程序的熟练人员似乎差的很多,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准设立大目标,至少刚起步不能快,所以项目不能多。

何院士用的是概率分析,于是他判断何时中国会出大事故。我认为概率分析很好,但是考察实际情况更能符合实情。

我借用何院士的数据,就拿法国来说,它们拥有核电站58座,美国有104座,说法国才运行1519堆年,按照美国的数据,似乎运行到4922堆年或再运行(4922-1519=3403堆年后,并且在这期间确实不发生重大核事故,才能说法国的实践,已然推翻上述“或然”判断。可是何院士也说了:美国发生大事故事在267堆年,而乌克兰+俄罗斯”共拥有15+32=47座核电站。累计运行1174堆年,而1986年出事故时,仅运行了162堆年。这正说明美苏早期运行不严格,苏联的设计方案更有问题。

而当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过后,法国很快决定转变能源政策,自从把目标定在利用核能做为国策之后,法国在这个政策上没有过动摇,并且以极慎重的态度对待它,不允许出任何不利于政策贯撤执行的问题发生。在美国三里岛事故后,美国停了一段核电发展,而法国则是以积极的态度,一丝不苟总结三里岛的问题,提出了人机对话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操纵员的严格培训,并在主控制室增加了安全工程师的岗位,专门增加了U2程序,改进了应急冷却水的设计方案,而在前苏联切尔诺百里事故发生后,除了他的设计方案于法国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外,法国更强化了人机接口问题:一个对堆芯毫不了解的电气工程师要在堆芯上做实验,操纵员又没有在偏离操作规程情况下予以制止。

中国正是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全面启动建设商用核电站的,因此,在大亚湾核电站全部引入了法国的安全改进和他们的管理经验。而后来的浙江秦山二期又特别消化了大亚湾的技术和人员管理,应该说,中国商业核电站的起步是谨慎的,是一步步向前迈的。

回过来再说法国,法国的58座电站,法国国土面积551602平方千米上。

而美国,9372614平方千米,拥有104座核电站,不用我算,法国核电站的密集度要比美国的大得多,可是法国核电站没有出过大事故,法国民众没有反对过核电站,当在某地建设核电站时,附近的居民村就成了电站人员的居住地,他们和居民混住,同时改善了该村学校,求医,交通等所有有关民生的条件,没有村民反对的。极其严格的对环境的监测,使所有的核电运营者都在一听到法国辐射监测中心主任培乐汉的名字时,就跟听到了魔鬼一样,这个曾接待我们十分客气的普通老头,却在核点运行部门有绝对的权威,不准排的就是不准排。

 因此,概率是一种推理,有它的道理,但是,由于核电运行总年头不长,而开始对安全操作和系统设计还不成熟,后起的电站就在事故中不断检讨不断不前进,所以更重要的是极谨慎地对待核电的建设和建成核电站的运行,还必须建立经过周密考虑的应急计划(特别针对福岛),并且是加以落实。

用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任何未经考验,操纵员尚不熟悉的技术都应该慎重对待。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就那么看中了,就是要推广AP1000.任何一个理论上好的东西,让人去用他还有熟悉的过程,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就不需要有原型电站(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规定)的过程?法国在不断改进堆型的过程中,从来都是把原定的计划做完的,从美国引过来的900Wme 十年建设,然后在上面修改成M310 ,以后1300Mwe,再后来N4,再到EPR,他们确定一种基本原则,走下去,对于设备,设计,操纵员,维修工,监督员----都是有益的。我们从四面八方引来,有什么好处?只能说明我们规划的头脑极乱,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就别算什么概率,随之会不会发生问题,或者说,大事故!!真难说。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588754.html

上一篇:父亲的荣耀(译文连载 十四)
下一篇:《父亲的荣耀》译后的感想

13 李学宽 袁贤讯 邸利会 于全耀 许培扬 翟自洋 曾庆平 王水 马春旺 曹聪 zhanghuatian sci789789789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