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术上的“被严厉批判”一词的涵义及后果 精选

已有 4639 次阅读 2016-9-20 19: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某个学术理论“被严厉批判”后会有何种后果呢?

       假如你给本科高年级学生讲课,用很长时间介绍一个理论X,然后补充说,这个理论被YY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学生看你的目光就很那个了,“你干嘛介绍一个被批判的理论?”

       如果你给研究生讲课,还是讲理论X,边介绍边说Z论点被YY科学家所严厉批判,理论X并不是主流理论,被很多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会力图忘记你讲的X理论,并自觉的抵制理论X的论点。

       假如你审请科研经费,如果公开声明,研究的理论基础X理论,曾被若干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几乎就靠边了。事实上,即便你不说,审查者中如果有人知道这的X理论被很多科学家所严厉批判,那么几乎也就靠边了。

       因此,在我国的现状是,非主流的科学理论(几乎囊括主要的现代基础科学理论中非公认部分)基本上不流传,也基本上没有群体组织性的研究。

       这样,在非主流科学理论方面,几乎是只有个体性的学习和研究。

       这就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学术上的“被严厉批判”一词的涵义就是“错误的理论”,其后果就是既不应学也不应研究。

       在这样的意义上,弦论的很多体系,被多次批判(长达30年)、被很多科学家严厉批判,因此在我国没有市场。基于相对论的规范场论的非主流体系(含抽象版的连续介质力学,如理性力学),也被“严厉批判”,从而也少有人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谈推向工程应用了。

       我们考虑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一个具体学科,“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的理论多呢?还是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多呢?

       答案是很明确的:“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的理论多得很。而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一般也就是一、二个。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我们总是从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出发,而终止于产生一个片断化的“被严厉批判过”的非主流理论的类似结果。

       我称这个现象为:基本学术传承的断裂。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理论创新都必定经历一个被众多学者“严厉批判”的历程,而理论创新也正是在应对此类“严厉批判”的过程中慢慢的完善起来,在应对完很多的严厉批判后,没有倒下的理论就在某个阶段后成为主流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我国学界科学理论上创新不足的基本原因应该是:把“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学术理论等号为错误的理论。

       而在这类非主流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后,我国学界才急急忙忙的在高校讲授,展开研究,从而明显的是没有前期基础(人才+研究)。从发表论文来看也就是跟风研究类了。

       所以,给“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理论足够的生存空间是实现科学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给伪科学理论大开方便之门。就具体学科而言,识别出伪科学理论还是相对容易的。我们不应害怕出现伪科学而把“被严厉批判”的非主流科学理论也视为“伪科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1004027.html

上一篇:陈年往事:学术争论(7)弦论
下一篇:物理不可实现性:分辨率

12 陈楷翰 周健 徐晓 高峡 姬扬 郭永亮 王安良 黄永义 王成玉 ep4h taoshl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