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论文评审与学术研究结果的评价 精选

已有 5444 次阅读 2013-5-18 20: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论文

 

      现在是论证数期刊因子点数不行,20年前是论证不数论文数不行,30年前是论证不比贡献大小(多少是定性化的)不行,再前追到1950年前后,是论证是否有大学文凭(是洋的还是土的),再往前呢,就是留洋否?(见《围城》)。

      自然科学作为外来的引进文化,早期就是靠留洋者。

      到了1950年前后,有的学科好歹也有几百号人在搞,这就分出等级来了。洋博士,留洋的,大学的,专科的。就那么些人,洋博士也得跟专科生共事。日子相处久了,各自的长处、短处也就暴露无遗了。但是,洋博士的权威性是绝对的。

      后来机会来了,行政权与学术权力分离。洋博士清高,不搞行政。而专科生和本科生的机会就来了。摇身一变,成为洋博士的领导。

      几经波折后,洋博士的学术权威性土崩瓦解。

      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力图恢复洋博士的学术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小权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权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争夺学术权威性的东周列国志在各学科全面上演。

      争夺战的理由绝对充分:这与住房、工资、待遇是紧密挂钩的。

      既然如此,先比贡献。大的好办,小的比来比去也就说不清了。

      到了20年前,出于稳定人心的需要,只要是大学毕业的(含专科+补充文凭)基本上就几乎直接的成为付高。这种绝对的公平性令大家一片欢呼。

      欢呼声刚落,问题就暴露了。搞了一个评、聘分家。能分得了家吗?分不了。

      这样,也就出台了数论文数。数量够的,进正高。

      位置已经大致分配完毕。后来者如何处理呢?提高要求,这就是数EISCI论文数,再强化到数IF数等等。

      问题呢?还是与30年前差不多,喊叫的响的未必有真本事,不喊不叫的也无人理睬。

      好了,现在又提出搞代表作制度。深层的研究工作没有几个人懂,不懂就可以不吭声,不吭声就是默认的否定(如果他是领导的话)。科普性的大多数人懂,一片赞成票。这就是结局。

      对策也有,让外单位的来评审。再推而广之。让外国专家来评审。

      主权何在?我主管的单位没权了?你们外来和尚给出的专家我敢用吗?

      一切就又回到原点。根据对本单位的“贡献”大小来评审。

      比如:科研经费、培养研究生数、有“影响”的论文数、担任的学术团体职务(位)、被邀请报告数、担任评论员次数、等等更细的条款。

      比出生:洋的、土的;博的,硕的;是否211985的;在职的、非在职的,等等。

      还可以比: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听话的、不听话的;等等。

      也就是说,在学术评价方面,历经30年的折腾后,几乎又回到原点。

      学术上有普及型的评价原则吗?

      如果没有,那又何必苦苦哀求呢?

      学术问题只能是由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评价。是由实践证明来评价的。

      如果我们强人所难的去加以评价,其前提条件就是:学术上有货(深思熟虑),人品上没的说,还得有权威性(有大权)。

      然而,有这三个方面素养的人又如何被鉴别出来呢?又如何坐到前台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691228.html

上一篇:科学资源的危机:人才与文献
下一篇:学术评价只能通过科学研究来评价

10 黄富强 曹聪 周春雷 徐晓 韦玉程 汪晓军 宁利中 zhouguanghui uneyecat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