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生物科学的是是非非

已有 4429 次阅读 2015-4-21 11:0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近几年,生物科学是非多!学术论文被指造假事件之多是其它学科难于匹敌的。除了故意造假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总的看来,主要原因是:

      1. 期望大。一方面是资助机构的期望大,给予了超高强度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研究者自身期望大,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给自身定下了“灵机一动”的大期望,并因此而“获胜”。二者的合力使得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成为“共识”性的不言自明。从而,所有的期望转换为研究上的巨大压力。研究工作成为压在头上沉重的大山。

      2. 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简单化。生物科学本身的复杂性是超越常识的,经验性认识本身就非常欠缺。在这种研究现状的背景下,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上的非唯一性是普遍性存在的。经验(关系)事实的积累在数量上还没有达到能够支撑理性思维达成共识性的临界条件,从而,严密的实验逻辑体系、严密的理论解析体系、一个具有普遍支撑意义的理论平台还没有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生物学的部分研究者“敢想敢干”,毫不犹疑的把“相关关系”等价于“因果关系”。这样,就很难在思维上接受批判性的否决性意见。

      3. 在把“相关关系”视为接近于发现“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共识”以后,寻求相关关系的研究成为理性上低门槛、设备上高门槛、实验解释上明显偏颇的学科研究特色。而研究者多多少少认为这是应该的,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在这样的认识下,对现象性相关关系的追求就远远的超越了对内因的理性化认识追求。

      4. 在学术上对科学理性标准的忽视、对相关性现象的高度热捧,与压在头上的巨大压力(高资助和贵重实验设备)合并,研究者很容易的一时“鬼迷心窍”而“简单”、“直接”的把某种相关关系(或现象)上升为“重大发现”从而在感性上达到自身的研究期望和资助机构的期望。

      5. 以论文发表为验收依据和持续资助依据的“同行评审”(或“专家评审”)原则的全面落实。一般而言,与其完全重复别人的实验研究而失去发“高水平”论文的机会,远不如设计新的实验作出“新发现”从而发表“高水平”论文来的合算。从而,“求新、求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潮流,这就必然满足于表象性。这与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求同一性、求内在统一性,达到理性的研究方向是反着来的。

      毫无疑问的,生物科学界正在克服以上的问题,而少量撤消论文就是一个信号。

      有的东西很值得我国学界借鉴:1)入门研究的低门槛(研究生起点水平低)、叠加上对研究成果的高期望(“高水平”论文);2)把相关关系上升为因果关系的普遍性“默认”;3)对理性批判的忽视;4)表象层次的“求新、求异”的普遍性。这是否是研究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呢?

      以高期望为目标,以低学术水平为起点的各类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很普遍的。我们如果想赢,应该是有事可做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884057.html

上一篇:数理方程:有多大的可信度?
下一篇:科研战略上的失败:专家去那了?

17 姬扬 周健 余国志 孟佳 肖重发 张磊 常顺利 蔡小宁 刘俊华 周小玲 杨顺楷 黄淑芳 蔡志全 高燕琳 duny biofans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