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地震波各向异性与勘探地球物理学家李向阳 精选

已有 5981 次阅读 2016-6-6 17: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前几天从科学网新闻栏看到一篇谈勘探地球物理学家李向阳的新闻稿,其中谈到2012年,他的有关研究得到SEG奖。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SEG是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的简称,对地球物理勘探业(每年玩N10亿美元)而言,年度SEG奖就是最高奖了。

       李向阳,江西人,50后。于1980S到英国留学,获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博士学位,此后在英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何时回国工作我就不清楚了。

       他的导师是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发现者和理论建立者,地球物理学家Stuart Crampin 教授。而S Crampin 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地震波的各向异性。S Crampin在土尔其地震台网对地震波观测研究近10年,实验发现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在1980S得到石油公司的资助,开始研究应用于地震勘探的前期研究。

       因此,李向阳的博士论文中很大的篇幅是谈各向异性地层的反射和透射问题,这是应用于地震勘探的必要理论基础研究。此后,开发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处理软件,并用实际资料进行试验性处理。此时,已经是1990S了。

       1980S-1990S这近20年间,对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工程应用多数人是信心不足的。但是,李向阳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在英国期间受到李向阳一家的热情帮助,因此,也直接谈到自身对该技术前景的看法。我当时的断言是:2006年前不可能进入实际应用。此后我转向理论研究而不再关注此项研究。

       我在1997-2004年间把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理论应用于煤矿井下巷道的探测和新地层裂隙带的探测,以及采空区的探测,基本上是成功的。因此,我推测他也能成功走向实际应用。在此期间,我发表了有关论文,但国内几乎是没有人作实质性的研究(理论及处理软件开发)。我曾想在此领域有所建树,但是非常遗憾的于2005年离开了这项研究。

       2000年前后,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研究实质上是最为困惑的时期。它受到硬件技术方面的制约是横波检波器,软件方面的制约是与常规处理软件的协调。同时,还受到理论方面的质疑。一般地说,在大入射角时,能很容易的产生横波(转换横波),人们关注的是在小入射角的情况下是否会有足够能量的反射横波。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已经把P波的各向异性置于重要地位。我个人认为,只有把这个部分突出出来,才能实现由常规处理软件到各向异性处理软件的协调。而这应当是进入实际应用的关键。

       在这漫长的实验性期研究中,李向阳可能是唯一坚持下来的研究者(算下来有20多年了)。其间受到的冷眼、嘲讽应该是不少的。好在李向阳博士天生的是个乐天派人物,因此,在性格上也是适合于这项研究的。

       我国的多波综合地震勘探实际上是对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的摹仿,但也不全是。提出于1990初期,但是,几乎找不到那个人象李向阳那样,在这一个课题上,有6年理论基础研究,20年实验研究。大多数参加者(含立项单位)都是到期结题。此后转向其它研究。

       所以,李向阳博士获得2012年度SEG奖是名至实归。在SEG奖名单上,他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本科毕业生(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

       该技术从理论原理探索1968-1985,到1986-1990S的前期研究(对等于工业上的初试),到1990S-2012的生产性实验(对等于工业上的中试和终试),大概齐算是30年。

       借此博文,向李向阳博士表示祝贺。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9-982849.html

上一篇:范德瓦尔力实验测量的科学意义
下一篇:科学技术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

6 彭真明 肖重发 康建 徐晓 黄仁勇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