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 知识背景:古文家学渊源 法学学士 经济师 哲学硕士.

博文

安乐死,以及死亡的科学与艺术

已有 3603 次阅读 2012-7-11 21:22 |个人分类:我思诸我是----人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艺术

安乐死

“踏破一千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保障并不能取消死亡。顺应自然,人类把死亡看做安息。首先是对转世和来生的预备,如果希望下一辈子变成男人,就在死的时候穿一双靴子。为了死后的生计,极力建造阴宅陵墓,其间充分储备日用百货。死后又有后人依照时节送钱送饭。这种安息实际是不安息。当代人利用先进的科技条件发明的安乐死,才是真正的安息。人不求好活,只求好死。

 

死亡的科学与艺术

死亡作为结果,是生命的反面,在生命之外。死亡作为过程,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不过是生命的最后一程,在这里发生过人生的最大的挣扎。没有对死亡的关怀,就是没有文明。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 离娄下)安乐死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人一路走好,不是回避死亡,而是回避死亡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这是生命的完美谢幕,是用光明照亮那段崎岖的黑暗,免它堕入地狱的深渊,重回母亲的怀抱。所以,安乐死是生欲最后的最高的表现。当然,对于中国人,这只是幻想,因为安乐死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开辟者,世界历史的最早开拓者——荷兰率先实行,只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存在,其它国家则仍在道貌岸然坚持生与死的绝对区别。而最大的漠视,就是漠视本身。对安乐死的了解与实施,是文明最真实的进步标志。

病痛的折磨不亚于战场上的宰割屠戮,不亚于公堂上的严刑拷打,这样人的生存最后又堕入畜生的命运。人轰轰烈烈地生,又要轰轰烈烈地死。所以,我们要歌颂刽子手和屠夫的功德。刽子手和屠夫作为一种职业,必然有职业道德在里面,从而把屠宰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门科学。不同于罗马斗兽场,它的目的不是复仇和逞欲,而是为了减轻死亡的痛苦,是对虐杀的否定和禁止。什么是“快哉”?它的本意就是一刀下去,头颅滚落,死亡过程缩短到最低。从艺术的角度说,刽子手和屠夫是最积德的职业,而死在他们的刀下,真是死者前世修来的福气,虽然直接原因是今生犯下的罪恶。在美国某些地方已经实行无痛屠宰,这是屠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复兴。

普通人就是这么不幸,生欲终究成空,他的待遇竟然不及畜生。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没有对所有生灵的关怀,也就是没有对自己的关怀。所以,不消灭弗洛伊德的“死欲”,人类也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生欲。看现在的屠宰场里面,已经丢掉了自古以来恪守的职业道德,一年中,数十亿的生灵都是在虐杀中倒下。每当夜幕降临,在你回家的路上,如果听到某段围墙里面像古战场的厮杀,像鬼哭狼嚎的地狱,这是你在路过屠宰场。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记 檀弓下)杀人固然不文明,但是在虐杀之中,文明就彻底沦丧了。倒也无所谓,再痛苦的历程都会成为历史。而历史终究是虚无,世界也终究是虚无,只要我还没有感到痛苦,它物的痛苦终究不是痛苦,即古人所说“眼空无物”。当人眼空无物,必然走向“目中无人”,即他人的存在又是不存在。存在,只有进入一个人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存在。他者就是他者,他者是存在又是不存在的一种形式。而当我的痛苦来临的时候,问题已经基本结束,我将很快成为他者的他者。世道就是这样,我们又能逃归何处?当然,我们也不必绝望,如果一个人一生修行,或许死的时候能够得到无疾而终。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74-591248.html

上一篇:从作者和人物的姓氏比较看,《红楼梦》是纯粹的回忆录
下一篇:专著目录(需要、欲望和自我——唯物论和辩证观的需要理论)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