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秦的科学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huqin

博文

环境税开征:加强监管、切莫伤农

已有 2270 次阅读 2010-8-9 12:39 |个人分类:专业视角|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三农, 监管, 环境税

征收环境税,应该说是环保界人士呼吁并研究了多年的事情。雷声大雨点小已经成了常态,最近终于有了点实质性的消息出来,说是马上要在江西、湖北、湖南、甘肃试点开征了。希望这次不是放卫星,在哪里试点姑且不说,起码把这个事情先运作起来。忠言总是逆耳的,盼着它开征,但是在开征前得说两句不好听的,人微言轻,说的话不一定能够进入决策者的法眼,但是话先留下,待以后检验。我要说三点:

首先,不要以为征税就万事大吉,好像税一征企业就乖乖减排、乖乖纳税,污染也少了,资金也多了。可不是那样!监测、核算一定要跟上,目前的统计和申报数据只是皇帝的新衣,这层新衣很吓人,即便经常有人捅穿也还是照裸不误。有个讽刺的笑话说的是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彻头彻尾的谎言,以及统计数据。这里不是写学术论文,所以暂不考证具体作者是谁,说这话的好像不是中国人,但用在中国却再恰当不过。部门数据打架的例子屡见不鲜,批评或证明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失真的研究多了去了,我举其中一个说服力最弱的例子,今年3月,前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就指出,2008年污染普查得出的COD排放总量是3028.96万吨,其中农业面源占1324.09万吨,那么工业排放为1700多万吨,而同年中国环境统计的数据为1320.7万吨,近400万吨的COD都被“规模以下”了。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统计主要是基于企业的申报,你是企业主,你会把自己的排污往多里报么?

过去搞排污收费有“协议收费”、“人情收费”(有数据为证:本人对20042005年的排污费征收情况做过分析,征收率分别为60.7%61.7%),费改税之后,协议、人情的难度大了。那企业该怎么想办法“合理避税”呢?当然还是在排污申报上了。不能协议、不能求情了,那我就再往少里报。结果就是数据上全国环保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环境越来越差,更不知道家底了。所以,搞环境税,一定要加强监测、核查和审计,让企业不敢做假账。

其次,不要让环境税沦为某些人的政治资本。各级领导报政绩,经常把“出台了多少多少文件、实施了多少多少新政策”写进自己的诉职报告中去,真要我说,文件不算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王道。那么搞环境税,领导一定有得说了,可续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所有热帽子都可以往自己头上戴,也不怕捂出痱子来。搞环境保护,最终要看的是受体健康改善了多少,环境质量提高了多少,不能说搞了环境税就是政绩,甚至说你征了多少税都不是本质需要的,而是要看你有没有把这个环境税搞好,让它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最后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如果数据靠不住的话,那就让老百姓来说话,让他们说环境有没有搞好,自己的福利有没有提高。这次试点我一看其实挺惊讶的,四个省份都是中西部地区,有一个还是咱家乡,照理说这些欠发达地区无论从发展阶段甚至环境道义上都未必是试点的最优选择。但是一看报道,试点不是摊派的,都是“积极主动争取”的,我希望这是真正出于四省领导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苦用心,但是再往下,到地市、县级,能不能一以贯之,这需要严格的监管,避免使高层领导的良苦用心变成了部分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

第三,征收环境税,一定要避免伤农。以前追踪环境税,看到过一些学者写“建议对农药化肥征收环境税”,理由大致是“农业排放量大,而且发达国家是这样做的”,当时我嘴里就蹦出两个字:脑残!这类学者应该不是主流,我相信在近期将要实施的环境税中不会有向农民征收这一条。现在对农民补贴都还没做到位,你还向他们征税,八成是不想吃饭了。就算农药化肥使用确实对环境影响很大,你当征税是万能的啊?经济手段有经济手段适用的范围,不能期待一个政策解决所有问题。第一点也讲到,征税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对企业的排放都还没摸清底,就去谈向农民征税。目前阶段,污染者付费原则,从交易费用和相对福利影响的角度来说不适用于农业面源控制,这个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我的博士论文第七章。关于发达国家的做法,荷兰、匈牙利、挪威等国家确实为了控制化肥滥用,有的制定了养分标准,有的使用环境税的做法,但是中国的农民怎能和欧洲的农民相比?况且这些政策,目前基本上都废除了,关于这些国家在化肥控制方面的经验,本人写的一篇文章在2009年10月份的《环境保护》杂志上也有介绍。

总之,环境税的开征可能是环境政策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但是监管体系建设若不跟上,可能沦为某些人虚报政绩的幌子,在目前阶段,环境税如果征到农民头上,那就是一项愚蠢至极的行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0852-351304.html

上一篇:世界杯一周小结
下一篇:重评外部性: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

2 侯成亚 刘庆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