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秦的科学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huqin

博文

把握农业生产特征,破解农业污染难题

已有 2592 次阅读 2011-6-24 08:59 |个人分类:环保随笔|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农业面源、三农、环保

发表于《中国环境报》2011-6-23第二版,以下为作者原文,发表时编辑略有修改。

 

引言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工业减排的边际成本也在增加。接下来减排的压力将逐步向农业转移,全国污染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已经成为水体中总氮、总磷的主要来源。“十二五”期间将重点进行农村环境整治,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环保的决心不容置疑,目前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农业污染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治理?

 

农业污染来源及特征

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根据已有研究的估算,我国化肥使用总量早就位居世界第一,化肥施用强度达到400 kg/ha,远超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安全上限(225kg/ha),但是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在30%-40%,大部分养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酸雨等立体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我国在农药用量上也是高居世界第一,而农药的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根据太湖流域的相关研究,畜禽排泄物对水体氮素和磷素非点源污染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8%44%,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白色污染”。

农业污染的排放与工业污染有显著的不同。首先从排放特性来看,工业污染主要为点源式集中排放,而农业污染则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其次,从经济特性来看,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是生产末端所产生的废物,而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则多为生产原料(如农药、化肥等),因此工业企业的排放污染造成了负外部性,而农民排放污染既对社会造成了负的外部性,同时其自身利益也有损失。这两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治理的措施也应当不同。要破解农业污染治理难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一是我国农业具有高度的自由、分散式经营特点。1982年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民获得了自由经营权,农民在选择种植品种、种植投入(农药、化肥等)等方面主要是独立决策。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单个家庭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集体意识较弱。例如在喷洒杀虫剂时,农民各自为战,害虫可以轻易地迁徙到没有喷药或者毒性已过期的地块,这导致了农药的低效率使用。

二是我国务农人口年龄老化,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意愿和能力较弱。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为老人,大量青壮年、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进程务工。根据笔者2010年对河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六省200多个农户的一项调查,受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0.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4年。这部分人群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较弱,环保意识较低,固守所谓“种卫生田”的观念,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农村环保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措施

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实行预防为主、源头减排,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首先,在现阶段,我国所有涉农政策都应当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基本前提,农村环保政策也不例外。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其中种植业收入则更少,然而农民却承担着养活13亿多人口的重任。农业活动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公共职能。因此尽管农业生产造成污染,输出负的外部性,但是农业生产本身又输出了正的外部性,在农业环保领域不能教条地使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其次,农村环保应当坚定地走预防为主、源头减排的路线。基于农业排放的分散、无序特征,末端治理的成本将十分巨大。况且,化学物品本身就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成本因子,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也就是降低成本。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在生产源头控制化学物品的过度投入,减少无效施用。

基本作者对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解,提出以下五方面具体措施,作为对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建议。

首先在宏观层面,应当重视农业环境政策的整合或一体化。目前我国在农村环保政策领域尚存在一定的政策困境:已有的环保政策主要针对工业,在农村略显缺失;而农业政策主要注重产量,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药化肥等物品的使用。因此一方面亟需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环保的高规格政策;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业政策导向,例如增加对有机肥、配方肥的补贴,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补贴。

其次要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摸清农村污染状况。农村环保面临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信息的缺乏,包括农村环境质量信息和污染排放信息。农村面积大、信息分散,依靠科学监测获取信息的成本巨大,应当主要基于农村环保人员的观察、记录以及对相关人群的访问获得。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农村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调查体系: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可以在人员、样本、调查方法等各方面与农村固定观察体系有机整合。

第四,重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指导职能。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基层农技站“人走、线断、网破”,几乎丧失了农技指导职能。新时期应当重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方面,在解决现有农技人员编制、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已有的推广人员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新事物,补充新血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服务能力。例如结合并完善村官制度,有选择地吸引环保、农业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各方面待遇,建议将大学村官纳入到农技推广或乡镇公务员系统,给予正式的编制和各方面待遇。

再次,集中农村人、地,实现规模经营,以便更好应用环保技术。实践表明,许多实用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化学品的投入,且可以提高产量,但其主要障碍是分散的经营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一是通过农民合作,将人组织起来;二是在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下,通过土地流转将地集中起来。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测土配方、土地整理等实用技术将大幅减少农业污染。

最后,以创新的方式在农村实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针对农民的环境教育,一定要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有所创新。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接触媒体、网络的机会低于其他人群,环保宣传不能停留在舆论、报道、宣教的层次,要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在内容上,不能仅强调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应着重让农民认识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其自身在经济、健康等各方面均遭受损害,进而把环保、高效内化到其追求经济和健康的意识和行动中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0852-458659.html

上一篇:重回瓦村
下一篇:新书出版:《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