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都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vaxin

博文

做客陆谷孙老师家----我所认识的老教授之三 精选

已有 7486 次阅读 2011-11-11 20:41 |个人分类:忆人忆往|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老教授, 陆谷孙老师

    复旦大学周围最幽静的马路要算是国顺路,而国顺路上最幽静的处所非复旦第九宿舍的小院莫属,临着复旦管院气派的李达三楼,那一排排只有四层的老式公房,也许很难引起行色匆匆的路人和学子们的注意,但每每总能从这小院里走出那么一两位白发苍苍,但依然声音洪亮,腰杆笔挺的老教授来。复旦大学外语系的教授,外语教育与研究界的泰斗人物,陆谷孙老师的家便在这不起眼的小院中。
    那日到陆老师家,已是天光渐暗,每次去拜访陆老师,因他有午休的习惯,总是约在下午三点之后。摁了门铃等了一会陆老师才开门,见到我便说刚睡醒起来,让我先到客厅里坐,他去卫生间梳洗一下。我便照例地不换鞋,径直来到客厅,乘陆老师洗漱的当口,我仔细环顾客厅,发现有一年多的时间未来,陆老师家没有任何变化,陈设依旧,氛围依旧,安静依旧,沙发前的茶几上还是堆着一摞摞的书,让人莫名地生成一股熟悉和怀念的感觉。
    记得我第一次踏进陆老师家还是在2004年的11月,那时我刚念研究生不久,经爸爸的老朋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陈麦青叔叔介绍,拜访陆老师。那时同寝室的两个女生是外语系的研究生,她们得知我要去陆谷孙老师家,都崇拜向往不已,我自已也是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紧张的是陆老师会不会很严肃,以我的英语修为是否同如他这样的英语大家没有对谈的空间。但实际上真正见到陆老师之后,才发现陆老师是个很健谈的人,外国文化,社会时事,小说艺术,体育新闻他都爱聊,而且陆老师看书极广、极杂还极快,每年阅读书的数量非常之多,特别是国外原著,新作新著他都第一时间会读。但聊到英语学习上,他还是会严肃地指出我那里还不到位,哪里还需要加把劲,但最后还是会鼓励年轻人多多尝试,不要怕做不好。记得第一次去陆老师家,陆老师送了我他编的英汉大辞典,并在扉页上题赠写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至今阅读英文碰到生词刚想偷懒不求甚解混过去时,都会想起陆老师的这句赠言,便会咬牙查字典弄个透彻。
    那次之后我便常会去陆老师家做客,后来上海远东出版社想出版高尔夫球手老虎的父亲写的一本回忆录,我便充任了该书的翻译工作,那时常有问题,难句,理解不了的地方便摘下来,带到陆老师家向他求解。2006年我的翻译处女作《高尔夫球王:泰格伍兹传》,在几经修正后终于得以出版,陆老师还特地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让我感激不尽。
    陆老师梳洗完出来,神态十分清矍,满头银发白得发亮,身材也依然瘦削挺拔,丝毫没有老年人佝偻的样子,让我不禁跟他感叹说他越来越年轻了,他笑说我开玩笑,其实我真不是哄他开心,真是打从心眼里感到如此,是否读书能使时光走得慢一点呢。陆老师烧水给我泡了茶,我已注意到茶几上放着他最近新出的好几本著作,便求陆老师一定要送我,其实我早在网上看到陆老师的几本新书了,忍着没购就想着到陆老师家讨他的签名本留念。陆老师笔耕十分勤勉,隔一段时间不去,再去做客时必有新书问世,我去做客时陆续收到陆老师的散文集《余墨集》、翻译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莎士比亚十讲》等著作。陆老师不仅写专业学术文章,更爱写散文和杂文,而且我爱读陆老师的散文甚过专业文章,常常会为他文中犀利的针砭叫好,为他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忧世责任而感动,为他文中俯拾即是的英式幽默而会心一笑。总觉得陆老师很有英国旧世绅士的感觉,果然跟他聊起我不久要出国访学的事,问他觉得我去哪里最好,他就推荐英国。他说那时他在英国呆了半年便游了很多地方,纯粹旅游去了,湖区特别值得一去,让他印象很深的是去了伍尔芙《到灯塔去》中写到的那座灯塔,从伍尔芙当年望到灯塔的地方出发,步行去实则还是颇有一段路程的,真是羡慕学外国文学的学者,访学研究就是游历,还能写出不少绝妙文章。
    聊天中,还跟陆老师提到微博,我也是最近才在新浪微博上发现“陆老神仙”的,陆老师网上粉丝巨多,他还揶揄得自称“老鞋”,也常常在微博中与英语爱好者们应答,与熟人朋友们唱和,煞是热闹。陆老师坦言,微博有利有弊,利处是一个自由度较高的交流平台,尽管如今微博僻谣党成风但毕竟是一个表达民意的出口,而且能迅速获得一些焦点事情的信息和真相,不利之处是信息太杂、太乱,而且他调侃自已变成专门解答英文问题的人了。尽管有时他也有点嫌烦,但更新微博和回复微博的热情丝毫不减。不过谈到当下社会的种种乱象和畸形奇事,陆老师也感悲观,特别是对言论方面犹其不抱太多奢望,他说他的《余墨三集》写完了,目前形势只能先在香港出版,他甚至说自已最近情绪不好,懒得提笔,也不想写任何东西,特别是“文化大建设”的口号和调子让他感到十分忧虑,说这话时他的神情在落寞中带点绝诀。诚然身处这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最坏的时代”,任何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都很难不忧世,不感怀,也很难独善其身地躲进书斋。
     临到告辞之时,陆老师拿了他最近出版的四本新书送我,分别是《余墨二集》、《一江流过水悠悠》(是他新的一本译著,难得的是汉英对照版,书又小巧,最近已成了我枕边书的新宠)、《胡诌诗集》(是他之前在《万象》上连载过的小品译诗,也是“海豚书馆”系列之一)、《英美当代散文精选》(是陆老师给外语系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的讲义汇编而成,书后还附有陆老师部分讲课光盘)。陆老师将四本书搬到餐厅的小桌上给我签字,当签完一本后我翻开下一本的扉页时他问我道:“每本都要签啊?”,我坚持地点点头,他又问:“为什么呀?”,我想了一下答道:“收集陆老师的墨宝呐!”。他想了下还是满足我的愿望,于是很配合地在四本书上都给我题了签,分别写了“张欣同学,闲读”,“张欣同学,闲学”的赠语。题签时陆老师还问我当了两年老师是否适应,我告诉他还算应付自如,而且有时上课与学生互动还有小小的成就和满足感,陆老师便微笑点头说,从你第一次来,后来译伍兹传,我对你的专业并不了解,但我感觉你有一点很好,就是对自已做的事都很有兴趣和热情,所以我想你教书应该没问题。
     走出复旦第九宿舍的院门,抱着手中沉甸甸的书本,深秋的风微凉地吹在脸颊上,心中有种充盈的满足感,坐在返程的公共汽车上,在临窗的坐位翻开陆老师书的第一页写到作者身为牧师的父亲常常去爬山,在山中restore his soul and be filled again,也许对我来说每次到陆老师家做客也是一种soul restore and regain power and beauty的过程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290-507045.html

上一篇:任公的家书
下一篇:犹如小说情节的生活巧合

23 戴力扬 李宁 刘艳红 张玉秀 赵斌 武夷山 罗帆 吴吉良 曹聪 郑融 李学宽 刘玉仙 李璐 陈飞 曾泳春 魏东平 李泳 赵明 黄锦芳 孟津 何士刚 王亚娟 傅蕴德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