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氢气用于保鲜的研究进展【综述】

已有 952 次阅读 2024-4-26 18: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氢气用于保鲜的研究进展【综述】

氢气(H2),作为一种气态信号分子,在动植物生物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汇总了新兴的证据,表明H2通过关键生物化学过程调节园艺产品的采后衰老,包括改善抗氧化系统、激活细胞壁代谢、促进能量代谢、抑制乙烯生物合成以及调节细菌群落。此外,文章还讨论了H2与其他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结合关于生物效应和H2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本文呈现了H2在采后产品中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了H2在采后保鲜中的作用机制,反映了所涉及的途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了大量的下游途径或靶点,这些是H2医学效应的作用目标。因此,提出了将H2生物学的科学和实用方面应用于园艺产品的采后保鲜。

本综述作者来自甘肃农业大学廖伟彪教授团队。

Fang, Hua, et al. "Hydrogen gas: A new fresh kee** agent of perishable horticultural products." Food Chemistry (2024): 139476.

氢气(H2),一个小型气态分子,在动物和植物生物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2在医学上的应用早于农业。Dole(1975年)将患有肿瘤的小鼠置于氢氧混合气体空间中两周,鳞状细胞癌显著消退。2007年研究发现,吸入少量的H2(2%)能有效防护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目前为止,H2被发现对众多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生物效应,具有广谱、安全有效的抗炎/抗癌/抗衰老特性。Dong, Wu, Kettlewell, Caldwell和Layzell(2003年)发现H2能提高土壤肥力,并因此引入了“H2肥”的概念。随后,大量研究确定了H2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以及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促进黄瓜(Cucumis sativus)(Lin, Zhang, Qi, Cui, Xie & Shen, 2014年)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Cao等人,2017年)的根系发展,提高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的产量和品质(Hu等人,2021年)。外源应用富氢水(HRW)减少了镉胁迫下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pp. chinensis L., Dongfang 2)的净镉吸收和积累(Wu, Su, Cai, Shen & Cui, 2015年)。此外,HRW大大逆转了盐胁迫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 cv CM72)根生长和细胞活力的损害(Wu, Su, Shabala, Huang, Yu & Shabala, 2020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2对采后保鲜具有积极影响(Ren等人,2017年;Su等人,2019年;Wang等人,2019年)。例如,我们的研究表明,富氢水(HRW)可以改善切花玫瑰的瓶插寿命并保持其观赏品质(Ren, Jin等人,2017年;Wang等人,2019年)。由于H2作为气体使用时具有无毒且无副产品残留的优点,因此可能为园艺产品提供一种安全、环保、高效的保鲜技术。因此,H2在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H2在采后生理调节和信号转导功能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我们提出氢气可以用作农产品的防腐剂。

此外,尽管H2在采后保鲜中的积极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关于H2如何发挥其生物效应仍存在分歧。采后H2保鲜的具体机制以及更高效的H2制备技术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挑战。因此,接下来的部分将重点讨论目前有关H2在采后园艺产品应用的研究现状。系统地讨论和总结了H2在园艺产品采后衰老中的生物效应和分子机制,以更深入地了解H2缓解采后衰老的机制。迄今为止,关于H2在园艺产品采后保鲜应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进行系统综述。在本综述中,我们关注了H2在采后产品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研究现状。

图片7.png

图片8.png

Fig. 1. Methodological model for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of H2 in postharvest preservation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 .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1431570.html

上一篇:大鼠神经元干细胞修复小鼠大脑
下一篇:免疫治疗需要维生素D和肠道菌群加持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