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全国约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是真是假?

已有 3957 次阅读 2007-11-12 16:19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07-08)|关键词:学者

全国约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是真是假?

 

黄安年文  发表:20071112

 

今天看到《经济参考报》报道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10日发表的高见,怎么越看越不懂,这位官方学者说出的数据和老百姓想的怎么对不上号,和十七大精神也有点那个不对劲。

 

我们不妨看看:

第一,陈淮说:“50%左右的群体对住房消费需求强烈,他们属于高敏感、高弹性的群体,其住房消费增长率是远远高于收入增长率的。这个群体年龄在28岁到40岁之间,这个阶段也是工资收入、个人财富累计增长最快的阶段。这个群体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的高敏感、高弹性,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希望所在。”

这位官员把希望放在年龄在28岁到40岁之间的住房群体上。问题在于中央提出的是“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这个住有所居并不限于年龄在28岁到40岁之间群体上。

 

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讲了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六个问题,唯独没有单提住房政策,至于为何没有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但是总不至于把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解释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年龄在28岁到40岁之间的住房群体上。我们的建设部不该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代言人,是全体人民的建设部,总得要研究为什么全国亿万富翁中为何靠房地产致富的那么多,那么快这样的“高敏感”的课题。还得关注如何加快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来解决有“20%-25%的人群属于低收入群体,其住房消费能力也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的问题。

 

第二,陈淮说:“20年前,我国只有不超过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10年前,大概有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中国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人所占比重在20年里增长了100倍”。

这些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也是值得推敲的。

例如所谓买得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知道老百姓要计算是买房还是租房合算的。为什么现在租房的人越来越多起来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其中就包括着28-40岁的人群中一部分)买不起房,所以只能租房。在房贷款利率较低、购房条件较宽的条件下,买得起房的人就多,如果银根一紧,不仅买得起房人的减少而且银行为防止不良贷款也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的。所以这个买得起房的概念有不靠贷款购房者、靠不同比例贷款买房者的数据,陈淮先生能否做进一步的说明呢。

再例如笼统的数据还掩盖了不同群体的买得起房的比例。就以1987年的20年前、1997年的10年前和2007年的现在作比较,这-3%3%30%的数字中能否提供不同群体的购房率,提供了这样的数字才能使人信服。

还要说明的是即使你想买房,20年前的购房条件并没有放开,以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例,那时谁敢买房,如果说那时社会上有-3%买得起房是不包括想买而无法买的。到1996年,北师大终于允许将长期的福利分房者折价“买”给了住在学校里的教师。像这样的以福利分房转为个人房产的“买房”,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和一些政府机关里是相当普遍的,而这个开放买房政策,在20年前还很不普遍。用20年来对比现在是没有说服力的,这里的统计数据要除去福利分房转为个人独立购房那一部分的%才是。在福利分房时,是按照每平方米1100多元的计价标准来计算的,比现在天通苑2650元一平方公里的经济适用房价格要低一半多。如果把当时一平方米仅仅一千多点价格“买”给拥有福利分房者的价格来购买社会上的商品房(即使多出每平方米几百元),我估计当时买得起房的数字绝不会是-3%了。

 

请问陈淮主任把这部分的“房产”算在哪个%里,我估计没准他自己也给歌德式数字搞糊涂了。我们需要的事实求是的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见、感觉靠谱的有说服力的数据。

 

 

附:新华网1112刊登的报道

***************************

建设部陈淮:全国约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

            2007年11月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10日在福州表示,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高敏感、高弹性。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前景持续看好的最重要的经济学依据。

               

            陈淮在当日举行的2007中国(海西)蓝筹地产年会暨房地产海西战略高峰论坛上说,20年前,我国只有不超过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10年前,大概有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大多数,但是中国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人所占比重在20年里增长了100倍,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

 

一些人提出,要根据居民的收入房价比来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真正购买力。陈淮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的高敏感、高弹性,才是判断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的最重要经济学依据。

 

陈淮分析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有20%的高端群体,他们今年挣多少钱不影响住什么房子,所以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另外有20%-25%的人群属于低收入群体,其住房消费能力也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剩下50%左右的群体对住房消费需求强烈,他们属于高敏感、高弹性的群体,其住房消费增长率是远远高于收入增长率的。这个群体年龄在28岁到40岁之间,这个阶段也是工资收入、个人财富累计增长最快的阶段。这个群体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的高敏感、高弹性,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希望所在。(康淼   来建强)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11/12/content_7055309.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0675.html

上一篇:答署名“大学生”的留言
下一篇:李成志著《古币歌》(九)花钱、铜元部分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