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忆冯其庸师三二事

已有 1996 次阅读 2017-8-10 06:07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忆冯其庸师三二事

忆冯其庸师三二事

推荐季稚跃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810发布

(按:本文载《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4期第70-71页,感谢责任编辑何卫国先生惠寄)

1978年,我将《也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的底本正文》一文投寄《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三月余未见回音,估计是“不拟刊用”。于是,斗胆向主编之一的冯其庸先生写信,自我推荐。不久,就收到冯先生的回信:来信收到了,我刚从南方回来,前几天还在上海,可惜我回来后才读到您的来信,因而去找出文章读了两遍,我是极赞成您的论点的。我在一年前也做了您所做的全面校对的工作,并且将正文和批语都列成了对比的表格,结论与您完全一样,即甲戌本底本是一个很早的本子,不可轻视,文字上留下了不少早期抄本的特征。您的这篇大作我读后十分高兴,决定在学刊发表。正是冯先生的决定和支持,使我增强了研究《红楼梦》的信心。

1982年5月,我在上海江辛眉教授家初次见到冯先生;最后见到冯先生是在2012年12月9日“冯其庸学术馆开馆庆典”期间。在这三十年中,一直得到先生的教诲和关照。每当我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第一个就会向冯先生讨教,先生总是很高兴,要我将写好的文字寄去。当我在研究中有偏差,先生在信中会及时提醒:尊文已读过,生平考有新见,文中引扶乩大段文字皆可不必。红楼梦中一段,也不必引原文,其余稍有涉及迷信者,亦应慎重文字。我本体弱多病,常蒙冯先生惦记和关心:来信及稿昨日收到,久不得消息,时在念中,知患病,殊念。一次,冯先生知道我心脏也不好,又关照我“吸点氧”。冯先生不但对主编的《红楼梦学刊》精益求精,注意识拔人才;而且尽力协助地方院校学报办好《红楼梦》研究专栏,曾几次嘱咐我为他们写稿。冯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先生的教诲是永存的。

2017年5月于沪上

(本文作者:同济大学,邮编:200092)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070402.html

上一篇:从铺天盖地到基本控制天通苑小广告现象的启示
下一篇:重提《穿行阿帕拉契亚山 游览大雾山国家公园》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