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让美国铁路华工口述史口述有据

已有 2242 次阅读 2018-4-24 09:52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让美国铁路华工口述史口述有据

--附美国铁路华工口述史博文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424发布

 

笔者2015年秋181页在我和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C9 华工后裔导语中写道:“总的来说,美国铁路华工后裔集中在美国及海外其它地方,目前已经对上百人进行了口述史调查,而国内对于铁路华工后裔的调查刚刚起步。这里列举了在美国和国内的个别铁路华工或疑似铁路华工后裔。随着美国华人地位的提高和对当年铁路华工公正评价的认同,在美国的华人华侨开始回忆这段久远封尘的历史片断。美中相关社团组织也积极展开收集、调查和整理分析的工作。美国铁路华工是怎样来到美国的,在美国是怎样活动的,铁路建成后又去了哪里,何时回国或继续留在美国,他们的子女是怎么生活和工作的,如此等等,身份确定和活动踪迹的甄别仅仅靠口述是不够的,需要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学术和社会工作者,学术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研究。”(2015年中国铁道出版社第181页)

   

开展美国铁路华工口述史的调查和著述具有抢救这段历史遗产的紧迫性。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从第一条铁路(1863-1869)起算迄今已一个半世纪之久,2013年我认识的19世紀中葉加州伐木工後裔106歲丁品老壽星谢世,像她这样目睹美国华工的老寿星已经不复存在,铁路华工的孙辈后裔也年事已高,如果不作为遗产抢救,那么口述的记忆将愈来愈淡漠和模糊,也越来越需要重视口述有据的“据”,就是说有“物证”、“旁证”。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看,口述固然是重要信史之一,但并非主要依据更非唯一依据,并非铁证,只是孤说。

从学术角度看,这无关设计个人家族隐私更非司法调查,犹如家谱资料不能作为司法判决依据,所以华工后裔无需担忧一个半世纪前往事的“水落实出”,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华工后裔不愿回溯这段令人心酸的陈年往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让被封存的历史重见天日并非个人家族史的悲痛,而是华工群体的悲痛,民族悲惨历史的纪录,更是值得民族骄傲的历史丰碑的见证,作为华工后裔有必要厘清这段沉默的被遗忘的额历史真相。

我们需要集合口述调查注意查阅美国的档案资料如人口调查统计,出入境纪录等,美国的遗存如墓地及相关记载,美国的书刊和报纸等,尤其是历史学会等民间收藏。还要特别注意国内侨乡方志、村志、侨乡宗谱,书信,墓地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们还需要将迄今已经表明可能是铁路华工的名录进行对接研究,解决其中的难点、疑点和突破性节点。让我们的额铁路华工口述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下面是笔者有关美国铁路华工口述史博文目录:

01,發揮網路優勢尋找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華工後裔

黄安年文, 黃安年的博客,2007117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436)

02,呼籲搶救北美鐵路華工口述遺存

黃安年文,黃安年的博客/2013711發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7065.html

03,關於開展北美華工鐵路後裔口述史調查的建議

黃安年文,黃安年的博客/2013721發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9907.html

0419世紀中葉加州伐木工後裔106歲丁品老壽星在京無疾而終

黃安年文黃安年的博客/201384發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3972.html

05, 呼籲美中合作開展鐵路華工後裔口述史工作

黃安年文,黃安年的博客/2014524日發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97233)

06,廣東臺山華僑史近代大事記中有關美洲華僑華人精英的記載,26

黃安年推薦梅偉強關澤峰著黃安年的博客/2014526日發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7662.html

07,廣東臺山華僑史近代大事記中有關美洲華僑華人精英的記載,26

黃安年推薦梅偉強關澤峰著黃安年的博客/2014526日發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7664.html

08,廣東臺山華僑史近代大事記中有關美洲華僑華人精英的記載,24

黃安年推薦梅偉強關澤峰著黃安年的博客/2014526日發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7668.html

09,有感于石坚平教授对台山吉都里余氏家族书信个案调查(一)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923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30016.html

10,有感于石坚平教授对台山吉都里余氏家族书信个案调查(二)图2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923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30079.html

11,从费雪金教授学术报告谈到几位铁路华工后裔口述史实说起,1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05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33229.html

12,也谈铁路华工在美国寻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030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39700.html

13,铁路华工后裔虞容仪芳(ConnieYu)回忆先人修筑太平洋铁路和在美的艰难岁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124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5782.html

14,来自台山Lee LingLee Yik Gim铁路华工及其李氏家族,10

黄安年推荐侨报报道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2月9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9594.html

15,有感于铁路华工后裔虞容仪芳(ConnieYu)铁路华工口述史,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211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50137.html

16,从美国华工后裔作家邝丽莎说开去,图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322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6291.html

17,再谈美国铁路华工及其后裔身份的认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323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6590.html

18,切实做好美国铁路华工及其后裔身份的认定工作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7511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54259.html

19,华工后裔和华裔人士留言纪念美国铁路华工展,图2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7913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75807.html

20,Anthony W. Lee著A Shoemaker’s Story 中的美国华人照片,图37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9月16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76220.html

21. Anthony W. Lee著A Shoemaker’s Story 中的珍贵照片,图37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9月16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76996.html

 

切实做好美国铁路华工及其后裔身份的认定工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511发布

笔者在我和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C9 华工后裔导语中写道:“总的来说,美国铁路华工后裔集中在美国及海外其它地方,目前已经对上百人进行了口述史调查,而国内对于铁路华工后裔的调查刚刚起步。这里列举了在美国和国内的个别铁路华工或疑似铁路华工后裔。随着美国华人地位的提高和对当年铁路华工公正评价的认同,在美国的华人华侨开始回忆这段久远封尘的历史片断。美中相关社团组织也积极展开收集、调查和整理分析的工作。美国铁路华工是怎样来到美国的,在美国是怎样活动的,铁路建成后又去了哪里,何时回国或继续留在美国,他们的子女是怎么生活和工作的,如此等等,身份确定和活动踪迹的甄别仅仅靠口述是不够的,需要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学术和社会工作者,学术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研究。”

笔者以为,广义地说,19世纪中叶以来参与建设美国铁路各项工种和辅助工作的华工后人,均可视为美国铁路华工后裔。迄今究竟有多少华工参与建设美国铁路,有多少人回到中国国内,有多少人继续留在美国谋生,现在有多少美国铁路华工的后人,依然是需要继续探寻的难题。

为什么如此艰难?最重要的是涉及身份认定,而身份认定关系国籍和家史,由于绝大多数华工处于弱势地位、文献资料的失缺,美国持续六、七十年的排华潮,使得本已留存很少的文字和记忆更加模糊起来,要寻根问底地甄别其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美国和中国的学者和沉默道钉的揭秘者们从来没有放弃,他们锲而不舍地寻找的努力终究会逐步解开这块既沉痛又神秘的迷团。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工程的团队告诉我,他们已经联系到百十位铁路华工后裔的姓名;个别华工后裔在报刊和博文中披露自己的华工后裔身份,还有一些媒体在采访报道中提到了个别华工后裔,这些线索需要进行合适和甄别。

图C144虞容仪芳(ConnieYu)不仅是铁路华工后裔,而且积极从事铁路华工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她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中国铁路工人研究项目后裔口述历史的部门、主任历史学家。

参见*《铁路华工后裔虞容仪芳(ConnieYu)回忆先人修筑太平洋铁路和在美的艰难岁月》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124发布,http://www.chinaqw.com/hqhr/2014/10-18/22211.shtml),转发了侨报20141018刊登的对她专访的报道。

*有感于铁路华工后裔虞容仪芳(ConnieYu)铁路华工口述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211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50137.html)

图C146他州美华协会会长关玉嬚(Karen Kwan表示:是我母亲的先祖。他曾经参加铁路建设,铁路建成后依然在铁路公司工作。这条太平洋铁路是耗尽了华工的心血乃至生命完成的。然而,他们的奉献过去很少被展示。我们认为,对于美国人特别是美籍华人来说,认识到他们的贡献非常必要。

Karen Kwan有的翻译为凯伦·关南方日报表4523A05版刊登报道:

犹他州美华协会会长Karen Kwan(凯伦·关)透露华社正开展铁路华工文献搜集工作

  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劳工部正式宣布将太平洋铁路华工列入“荣誉堂”。听到这一消息,铁路华工的后裔、美国犹他州美华协会会长Karen Kwan(音:凯伦·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我对此非常高兴,不过觉得它来得太迟。”作为该会三届会长,她说,犹他州美华协会每年都积极组织华人参加“美国首条跨州铁路周年纪念活动”,为的是感受先人的荣耀,并教育后代传承华人文化与历史。

  该协会目前已制定了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铁路华工贡献的计划。犹他州政府宣布今年5月10日为“跨州铁路华工表彰日”,便是该协会努力推动的结果。

  南方日报:您的祖辈中谁曾是铁路华工?组织纪念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凯伦·关:是我母亲的先祖。他曾经参加铁路建设,铁路建成后依然在铁路公司工作。

  这条太平洋铁路是耗尽了华工的心血乃至生命完成的。然而,他们的奉献过去很少被展示。我们认为,对于美国人特别是美籍华人来说,认识到他们的贡献非常必要。

  你在5月10日的“金钉节”现场,应该感受到了今天华人的自豪。大家都乐意替我们的先辈补领回迟到的荣誉。作为组织者之一,我们则希望华人感受到先人的荣耀,并教育后代传承华人文化与历史。当然,我们还致力于让全犹他州其它族裔的孩子都知道华人曾经为美国作出的贡献。

  南方日报:让全犹他州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

  凯伦·关:犹他州美华协会制定一份计划,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要增加参与纪念活动的人数;第二,要推进政府、议会层面对于铁路华工贡献的认同;第三,要在本州岛的学校课程中,增加学生对铁路华工贡献与牺牲的认知;第四,收集铁路华工后裔的口述史,并开展更广泛的历史材料收集。

  南方日报:收集铁路华工后裔的口述史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发现包括您在内,很多铁路华工后裔对自己祖辈的历史都不是很了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凯伦·关: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是,现在还不打捞这些残存的记忆,问题会更加严重。这也给华人提了一个醒,就是一定要向你的孩子讲述家族的历史与文化,否则,我们将失去自己的历史记忆。此外,华人必须要主动发声,捍卫我们祖辈的荣耀,并维护我们今天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我刚才说的那些目标。

  南方日报:您是犹他州第一个竞选众议员的华裔人士,为什么此前没有华人参加竞选?

  凯伦·关:这可能和华人的工作与性格特点有关。很多华人感受到自己可能被忽略了,但是由于工作繁忙、语言障碍以及美国选举工作的繁琐,他们不愿意参加竞选。

  今天,我参加竞选,其实一方面是想能有更多的机会为华人发声;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我的案例,告知和激励犹他州的华人以及我们的后代主动参与竞选、参与政治,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赵杨 金强

她领导协会致力于召集更多华裔参与纪念华工修建的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活动;推进政府和社会对华工为太平洋铁路作出巨大贡献的认同;促进在犹他州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对华工为美国铁路建设历史的了解;加紧铁路华工后裔口述历史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

C147铁路华工后裔余黄铿娟(Margaret Yee)她的父、母两个家族都是铁路华工后裔,她的爷爷是广东台山县下坪村人,被招工至美国修筑铁路,赴美之前写过契约合同。父亲告诉她,爷爷当年的工作非常危险,要挑战暴风雪,还要坐着竹篮被吊至半山腰来施工。她说:我必须要参加这个纪念活动,因为我为爷爷感到自豪,要把这段历史告诉给我的后人。

70多岁的余黄铿娟在接受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林亚茗、曹斯、赵杨时说:她的爷爷除了和其它人一样要开山劈路外,还兼任厨师。“铁路华工的工作非常艰难,每天只能推进2英里。爷爷当年的同乡就曾在修筑铁路时被炸死,尸骨无存。”我必须要参加这个纪念活动,因为我为爷爷感到自豪,要把这段历史告诉给我的后人。(见南方日报201451803版)

图C148  美国华工后裔作家邝丽莎以写华人故事闻名。具有1/8中国血统的她,高鼻梁、长睫毛、红头发,却一直坚持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且用小说讲中国故事。她的首部作品《在金山上》于1995年问世,取材于曾祖父邝泗的移民史,备受赞誉,还曾被改编成歌剧上演,让华裔观众想起自己祖辈在美国奋斗的经历。在写作过程中,邝丽莎得知曾祖父并非邝家赴美第一人,其高祖父邝冬水更早来到美国,在修建美国铁路时为广大华工治病。

2014年4月26日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曹斯, 林亚茗, 赵杨在洛杉矶华美博物馆对邝丽莎进行了专访。

   对话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年轻华裔应知晓先辈历史

   高祖母在家乡背人为生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写《在金山上》这部小说?

   邝丽莎: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总是和祖父母、叔公等人泡在家族的古董店里。古董店是曾祖父创下的事业,他开创了加州最古老的的华裔家族企业。这个店如今已经有100多年了。

   我从小吃中国菜,用中国家具,遵守中国传统,庆祝中国节日,一切都是那么中国味。在洛杉矶,我大约有400名亲戚,大部分是中国人。但我和他们长得不太一样,我该如何来认识我自己?我的先辈为什么会来这里?为什么在1901年、1912年要回中国,又要在1937年回美国?我很想弄清楚这一系列问题,也因此而认识自己。

   然而成长在这里的我们,过去并不了解中国人来淘金修路,不了解1882年的美国排华法案。我意识到,在美国学习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关于法国、英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的,华人的拼搏史却是个巨大的空白,甚至连华人自己对此也谈论不多。于是,我从1989年开始动手查阅资料,后来也找家族的亲戚聊,渐渐也有了一些收获。

   南方日报:有什么收获?

   邝丽莎:比如,我挖掘到了高祖父的故事,了解到他才是邝家到美国来的第一人,来为修筑跨州铁路的中国人治病。修筑跨州铁路,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我关注的是,华工前来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我通过采访和研究发现,在19世纪60年代,许多人离开祖国,赴美成为筑路华工,希望能赚钱养家。与其它国家的早期移民者不同的是,华工不想久居美国,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存钱、回家。这也是我高祖父想做的。

   然而在家乡,高祖母长时间没有收到丈夫寄的钱,只好在村里以背人的方式维持生计。村里人可怜她,借钱让她儿子——我曾祖父邝泗出来找父亲,当时,曾祖父只有14岁,只是广东佛山南海大沥镇点头村的一个乡村少年,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的他并没有找到父亲。

   “契纸儿子85岁仍担心

   南方日报:您提到很多华人家庭不愿谈先辈在美国的历史。为什么?

   邝丽莎:这是一段辛酸的历史,这也是为何很多家庭哪怕到今天都对此闭口不言。比如说,我了解到不少华人并非通过合法途径来到美国,他们是别人的契纸儿子。很多华人至今都不知道他们的祖辈或父辈是契纸儿子。因为,家族对此讳莫如深,认为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我在5年前采访过老人,他就是通过成为契纸儿子的途径来到美国。但他说不会告诉子孙,因为藏得越深,才感觉越安全。我对他说,你已经85岁了,不会被送回去的。

   南方日报:您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

   邝丽莎:首先,我很庆幸我在早些年写了《在金山上》。20多人对我写那本书提供了帮助,但到现在他们仅剩下2人还活着。我写书的时候,姑奶奶都80岁了。25年过去了,很难再听到更多关于淘金、建铁路、早期中国城的事情了。我认为,这段历史对年轻的华裔一代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自己勇敢的祖辈们一无所知。

   据说,这本书也引起了其它民族的共鸣。我认为这就是读者喜欢这种讲述移民史的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会说,我不是中国人,但我的祖父来自意大利、墨西哥、波兰,我们没有茶壶,我们有的是咖啡壶,但来到美国时的艰辛是相同的,他们同样有艰难的奋斗经历。

   我不喝咖啡爱喝茶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待自己的中国血统?

   邝丽莎:两周前我才从中国回来,至今我也还有家人在那。人们说我看起来不像中国人,指的是我的外表而非内在。其实,我的个子、身材比例、下巴都非常中国化。我不喝咖啡,却非常爱喝茶。小时候,我甚至还听得懂南海的家乡话。

   南方日报:接下来,您还会继续推广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吗?

   邝丽莎:当然。我会办一些推广中国文化的展览。此外,我还会继续写书。6月份出版的新书中,我准备讲关于美国华裔歌唱家、舞蹈家的故事。她们在19301940年代活跃在舞台,成长于传统的中国家庭,在美国生活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她们被要求学会做饭,要成家、生儿育女之类。这其中的碰撞,她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是很有趣的。

   【人物名片】

   邝丽莎,1955年生于巴黎,以研究中国、写华人故事而闻名。《在金山上》(1995)是其第一部也是备受赞誉的一部作品,被视为一部记录早期华人在美国的历史读本,因为书里记录了许多与华人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华工参与修建横跨美国大陆铁路、美国颁布的1882年排华法案、契纸儿子现象以及唐人街的变迁等等。

   此外,她写了以当代中国为背景的红色三部曲《花网》、《内部》和《龙骨》,其中《花网》曾获爱伦·奖提名。《雪花和秘扇》也是其作品,销量超过100万册,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35种语言,并已被改编成电影。2001年,美华妇女会颁给她最佳母亲奖,感谢她锲而不舍的寻根之旅对维护华裔传统所做的贡献。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曹斯 林亚茗

图C149铁路华工后裔汤慧屏(Fay Hong Andrus)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

图C150尹华后裔丁品

图C151 当年加州伐木工尹华肖像

“金山公”后裔106岁丁品老人(1907921[农历]201383[公元])老人一生经历了光绪、宣统的清末年代、辛亥革命以来的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4年风风雨雨,有着极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她目睹了“金山公”尹华先人一家的变迁, “金山公”自美回国省亲期间,赴美护照文件被毁,无法再度赴美用在美积蓄钱财在东莞家乡购置田产并在虎门开设三层洋楼的饼屋,生意兴旺,当地人称“金山公”意指是从旧金山来商人。老人平生喜爱吃饼,也许这个饮食习惯是和“金山公”在虎门开设的饼屋不无关系。尽管老人是文盲,年事已高,平时很少谈起“金山公”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从当年虎门唯一的三层洋楼最大饼店和老人一生的吃饼爱好可以了解一二。

*参见19世纪中叶加州伐木工后裔106岁丁品老寿星在京无疾而终,黄安年的博客/201384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3972.html

(参见悼 “金山公”后裔106岁丁品老人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8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5180.html

*参见呼吁美中合作开展铁路华工后裔口述史工作,黄安年的博客/2014524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97233)

*参见呼吁抢救北美铁路华工口述遗存,黄安年的博客/2013711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7065.html

*参见关于开展北美华工铁路后裔口述史调查的建议,黄安年的博客/2013721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9907.html

*再谈美国铁路华工及其后裔身份的认定》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3月23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6590.html

以上在《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中列举了几位铁路华工后裔的人名。在相关家谱(如李天沛家族)村志(如山背村村志)、美国和广东一些地区的墓地、赵耀贵发现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工资单、进出美国的护照、文书等,均为寻找美国铁路华工,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都是寻找美国铁路华工的重要突破口。而列出华工后裔子目是为了突出寻找华工后裔问题。

20145月,南方日报在寻访美国铁路华工的系列报道中提到了一些华工后裔。

2014105笔者在《从费雪金教授学术报告谈到几位铁路华工后裔口述史实说起》的博文中写道:“98,在中山大学举行了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主持人之一,英语系北美研究主任费雪金教授(Shelley FisherFishkin)在会上做了“见闻缺失的沉默者:重建铁路华工生活的挑战”(Seeing Absence,Listening to Silence: The Challenge ofReconstructing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Lives)主旨报告。”报告列举了七位铁路华工的例子做了说明。第一个例子来自开平龙冈里的铁路华工Beip YinChung的玄孙张伟明(Raymond Chung)提供的资料,和引自五邑大学建筑系教师谭金花的《铁路工人的输出地之一----开平龙冈里简介》。

报告列举第二个例子是从华工后裔Wilson Chow得知,他的曾祖父Jun Yuk Chow1850年代,离开了开平下讴村,同一群同村和邻村年轻小伙子,搭上轮渡到香港转赴美洲去当矿工赚钱。Jun Yuk Chow订了一个三等仓的船票,经过48天航行到了旧金山。一个华人组织帮助他找到了内华达的金山当矿工,1860年代受雇去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

报告列举第三个例子是Lim Lip Hong和他的叔叔还有12个亲戚在1855年的时候搭乘舢板船离开了位于广东四龙里的村子,远洋美国,希望靠挖采金矿、银矿致富。但是他们受困于汪洋,费时6个月才到达目的地。当中许多人还企图自杀。最后Lim Lip Hong在矿区工作一段时间后,受雇到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了。

报告列举第四个例子是19世纪60年代中,Russell Low的曾祖父熊礼(Hung LaiWob),即Hung Long Yin的四子,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与他的一个哥哥离开台山三合乡大朗村,作为美国在广东招募华工之一,来到美国,1865-1867年当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工。

报告列举第五个例子是Chin Lin Sou直接由广东受雇的铁路华工,对于他的情况来自那里,他的孙女和侄孙女并不知情,惟知蓝眼睛,高6英尺2,精通英语。他的在美国出生的儿子William 1895年与他的姐姐和姐夫前往中国,有身份证为证,1902年返回美国时还有问讯记录。Chin Lin Sou墓地葬于中国,墓碑上写有东莞陈公文亮(1886.3,17-1966.4.26

报告列举第六个例子是Jim King( Low Kee, Chow Kee,Joe YooLee), Gene Chan’s祖父, 19世纪60年代自广东Sun Chung被招募来18666--1869年来到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 1892年的美国居住证。

报告列举第七个例子是参与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Connei YoungYu(虞容仪芳),作家、口述史家,她是当年铁路华工的曾孙女。

上述史实告诉我们铁路华工后裔记忆中的某些片断,其中一些历史关键情节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文献资料和遗存物品来引证,给社会工作者、历史研究者、口述史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广阔空间。(详见《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研讨会论文集》第7-17页,20149月)”

笔者注意到生鍵红在《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一书中强调赵耀贵“只找到了74名(体热路华工)后裔”(第6页),而她“对150名在美华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和铁路华工后裔进行了访问”(第10页)然而2010年中西书局出版的该书除了重复赵耀贵的见解外,几乎没有提供一位美国铁路华工后裔的名字。

笔者注意到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钉》一书,较多地提到了一些铁路华工后裔的名字,只是其中一些人语焉不详,且不确定因素很多,采取很可能之类的说辞。如果深入剖析,将有利于这些华工后裔真相的了解和确认。

该书提到的美国铁路华工后裔的名字有:

“第一个华人劳务承包商”“Hung Wah即熊华,祖籍台山镇大朗村的可能性最大。”(第2044154-155380-401页)这是该书令人注目的地方。但是是否“第一个承包商”之类的定语需要更多的实证资料,而非限于现有的发现。而且在时间界定上还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书中称“18641月,专门负责为中央太平洋铁路招工的劳务承包商熊华公司”(154页)所据资料是赵耀贵的研究成果。但该书对于熊华的叙述很少,更多的叙述1865年才去美国修铁路的熊礼即罗素的先人。

1877年,台山海晏镇沙栏圩的一名李姓经纪人就劝募了100名台山人到美国修建铁路”(第37页)

“还有几位原籍台山的劳务承包商也很有名,比如陈宜禧、陈程学、李天沛”(第44页)

“李天沛”“仅仅在1881年,李天沛就从香港招募华工2000人,用6艘船运到加拿大”。(第45-46页)

“铁路华工后裔余黄鑑娟女士的先生就是以华裔军人家属身份移民美国的。”(第81页)

“理查德余(Richard Yue)”“如果从时间上推测,余氏家族很可能是淘金者或铁路华工的后代”(第126页)

“温尼马卡有两个很有名的体路华工:赵荣贵(Wing Qui Chew)和詹卢(JimLow)据载赵荣贵很可能是詹卢妻子的亲戚,是查理赵易(Charles Chew Yee)的父亲,赵易出生于温尼马卡,并于1884113登机了身份证。赵易和妻子玛丽生有11个孩子,包括赵耀贵(WilliamF. Chew,中文名Fook Hing)、赵福源(JamesF Chew 中文名:Fook Yuen …..“1981年赵耀贵的弟弟赵福源根据儿时记忆手绘一幅温尼马卡唐人街草图,并且将他于1901-1910在唐人街度过的童年生活写成一篇优美文章…..赠送给洪堡博物馆。….根据赵福源的回忆,从1900-1910年间,温尼马卡唐人街上大约住着400人而且读书铁路华工。(第273-277页)“在温尼马卡的铁路华工中,华油一位后来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甚为出色,他就是在我呢你马卡短暂住过的陈宜禧”。(第278页)

“美华协会犹他分会里有好几个铁路华工后裔,非常活跃的余黄鑑娟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她是铁路华工第四代。”(第308页)“1919年拍摄的照片上的3位华工就是铺下最后枕木的8名华工中的其中三位。当时的年龄均已70来岁”“程才(Ching Cai又叫GingCui,黄福(Wong Fook)、李邵(LeeShan)”(第309页)

“到1911年,最早的80名铁路华工中有63人还活着。”(第309页)

“在一旁的另一位贴库华工后裔关玉嬚”(第309页)

“埃尔克的铁路厨师邝记(Quong Kee)于1869年从弗吉尼亚城到埃尔克,当上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厨师。”“犹他州的余黄鑑娟、关维斌、关玉嬚兄妹等几位忒路华工后裔”。(第312-313页)

笔者期望美中学者合作共享在寻找美国铁路华工后裔所获,并合作攻关突破的节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54259.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110623.html

上一篇: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2017PDF版)
下一篇:重温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