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留影五老峰下白鹿书院(2001.06.03)

已有 1620 次阅读 2022-10-27 09:03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留影五老峰下白鹿书院(2001.06.0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10月27发布(第31287篇)

2001年5月26日-6月6日,我和吕启祥赴九江师专义务讲学期间空隙之余游览附近名胜古迹,6月3日,游览五老峰下的白鹿书院。

本人当时的电子记事本记有 

63,阴历闰四月初十二,星期日,九江,C210- 15,中雨

昨晚一天下雨不停,今天一早小包来问是否还出游,我以为晚去不如早去。900-1130分我们驱车冒雨到白鹿书院一游。记得1998年我来过这里,和当年相比显得整洁多了。进院费20元,而“导游费”100元(事前并不知道,经交涉免收)。导游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书院的全景。这里是南唐李渤(白鹿先生)兄弟在五老峰下隐居读书的地方,办了“庐山国学”,又叫“白鹿国学”,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因四山环抱,俯视如白鹿洞而得名。821-824长庆年间,李渤人江洲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遍植花木。940年(南唐昇平四年)建立的“白鹿国学”在当时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来。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南康知军朱熹兴复白鹿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编制课程,制定学规,收聚图书,使白鹿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其后经历朝多次维修,1898年变法,改书院为学堂,1903年停办。1988年国家建置白鹿洞书院学术研究机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白鹿洞“世界文化景观”之一。

白鹿洞位于庐山东南五老峰下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镇的交界处。全院山地三千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五组别具书院特色的建筑群组合而成。主体建筑含棂星门、泮池、礼圣门、及两侧的东西庑。礼圣殿又称大成殿是历代祭祠孔子及其门徒之地。朱熹书有忠孝廉节四字。主体结构西为先贤书院,含前后两院,院中有丹桂亭,朱子祠,它的西部是报功祠,有庐山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其中有西碑廊44通青石碑。主体结构东为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刘少奇1927年曾住在这里)、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其东是“紫阳书院”门楼含崇德祠及行台。贯道门则为另一组建筑物,现为延宾馆。在白鹿洞书院之南有独对亭,枕流桥等。

 

照片2张,2001年6月3日拍摄于白鹿洞

1

 DSCN9607.JPG

2

DSCN9609.JPG



白鹿洞景区,地处江西五老峰东南麓,距星子县城12公里。景区因书院而得名,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史上著名的书院。它以悠久的历史,幽静的环境,宽敞的殿堂,严谨的教规而享誉天下,曾被祟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

简介

白鹿洞书院并没有洞,书院之脉从五老峰来.绝壁悬天,一峰南下。居高俯看,四山环合,一水中流,象是注入一个巨大的洞穴。那一山,就是中间的后屏山;那一水,就是流经山南的贯道溪。白鹿洞书院倚山临溪,古木蔽天,流水潺潺,殿堂巍立.翰墨留香,步人其中就仿佛来到阆苑仙境一般。

历史由来

相传唐代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只白鹿,相随相伴,人称白鹿先生,他隐居读书的山坳又称为白鹿洞。长庆年间(811—824),李渤任江州刺史。念念不忘当年山居苦读的旧情,在白鹿洞兴建台榭,遍植花木。从此,白鹿洞成为一处名胜,四乡文人往来不绝。唐代颜真卿曾在星子颜家山寄居,他的后裔颜翊率子弟30余人前往白鹿洞治学授经。南唐昇元四年(940),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并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号称庐山国学。北宋初,江洲乡贤明起等办书院,明起为洞主,白鹿洞书院由此定名,又称白鹿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他在《次卜掌书落成白鹿佳句》诗中欣喜地写道: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朱熹是封建社会儒学集大成者,是综罗百代的理学大师。白鹿洞书院由此而名声大振,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朱熹在《白鹿洞规》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当代学人仍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日本和东南亚的不少学校,至今仍将朱熹亲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称作白鹿洞精神,奉为校训。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高等林业学堂。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维修整理。目前,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白鹿洞书院以它特殊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D%E9%B9%BF%E6%B4%9E%E6%99%AF%E5%8C%BA/12606410?fr=aladdin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361104.html

上一篇:赫赤、谭健等著【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下一篇:留影陶渊明博物馆之行(2001.06.05)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