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围绕1992年《杰斐逊传》评奖引发的思考

已有 4135 次阅读 2010-4-17 23:08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思考, 1992年, 《杰斐逊传》评奖

围绕1992年《杰斐逊传》评奖引发的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417日发布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研究托马斯·杰斐逊的第一人,他在我国托玛斯·杰斐逊研究上无人企及。还在80年代他对于托马斯·杰斐逊的一系列研究论文即引起国人以至美国学者的高度关注,1990年《杰斐逊传》出版后,有美国学者称:中国人发现了杰斐逊,此人就是刘祚昌。我们注意到《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发表了刘先生的《略论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思想》(同时收录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的《美国史论文集(1980)》,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接着发表的有《北美殖民地时代的议会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美国的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6期)、《论美国第一次革命的成就》(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的《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1983年三联书店出版)、《杰斐逊与弗吉尼亚的民主改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论北美殖民地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民主因素》(《文史哲》1987年第3-4期)、《论杰斐逊的教育思想》(《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杰斐逊改造美国土地制度的宏图》(《美国研究》1987年第4期)、《杰斐逊与美国宪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杰斐逊的农业理想国》(《美国研究》1989年第3期)等,这些研究成果突显了刘先生对杰斐逊的独创性贡献,与此同时,他着手写作《杰斐逊传》并于己1990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徐葆初先生多次向我谈起这部传记是我国学者写美国传记中很难得的一部,富有独创、富有感情、富有个性。

 

刘祚昌先生在他为出版该书的自序中写道:“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他们的高尚品德,优美行谊,卓越情操或高尚风格等等,都足以感发后来者,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可以发生鼓舞、熏陶或潜移默化的作用。”“他是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伟人之一。美国人民之所以为此推崇杰斐逊,不仅因为他为美国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也因为他是一个精神力量”,“杰斐逊的民主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民主主义,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非资本主义倾向’”。他还叙述了杰斐逊作为人民的公仆,作为国家领导人表现出来的许多高贵的品质。他说:介绍“杰斐逊,对于提高我们的民主意识.提高我们当政者的品德,消灭不正之风也会大有裨益。这对于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说来,是一极其有意的工作。意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我写杰斐逊传的动力,也是我这几年来夙夜匪懈、无间寒暑、全力以赴(星期节假日我都放弃休息)地从事这个写作的动力。”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部理应获奖的传记著作居然遭人中伤,对著作中的用词作了带有明显偏见的政治化解读,从而使先生不得不起而自卫。

 

1990929,刘先生写信告诉我:“我的《杰斐逊传》已经出版,等见面时送您一部。” 不久,我收到了先生的签名赠书(见刘祚昌著《杰斐逊传》提要,黄安年的博客201041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2837)

1990111318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开封和郑州召开第六届年会,刘祚昌先生参加了这次年会,我和先生之间有较多机会交流,先生向我谈起他写这个传记是用了心思的。

 

199245-8日我参加在济南举行山东师大世界地区史、国别史重点学科进行论证期间,刘先生和我谈到这本书要参加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但在评奖中有人搞小动作中伤《杰斐逊传》,想使获奖落空,所以省社科联准备约请省外专家评审。此事件过去几年后,也有山东师大知情人士写信告诉我:“山东史学界学风很坏,对好一点的书就会有人搞小动作。刘老师的《杰斐逊传》是一个例子。”

 

1992413,我收到49日刘先生来信,信中写道:“昨天我在送戚其章的路上介绍您的学术水平及在美国内领域的造诣,也谈到您在国内外的影响:是美国史学会的秘书长,是应邀赴美的访问学者,并且说您参加评审《杰斐逊传》最为合适。昨天下午戚其章来电话,未打通,今天早晨来电话说,省社科联领导很赞成您参加评审,他们很快会派工作人员赴京办理此事。我想您一定会答应的.至于举行这次评审的重要性我已经和您讲过了,这实在是一种自卫的办法,处于不得已。”在两天前的11,我有一信给刘先生谈及济南行的感受等问题。这一封正好和刘先生9日写给我的信交错,所以并未提及是否接受为《杰斐逊传》一书评议一事。428,我收到刘先生26日来信说:413日的来信已经收到了。从来信中知道您大概没有接到我在回济南后不久给您写的信。在那封信中我主要谈的是山东省科联准备请您给我写‘杰斐逊传’的审查材料(用寄审查材料的方式代替开会)”。

 

55,1000-1140 山东省社科联两工作人员来谈请我写评审刘祚昌教授的《杰斐逊传》一事。56-7日间写好评审意见,并到系里加盖公章。58,上午山东省社科联工作人员来取我写的评审意见。

 

19921229,我收到1224日刘先生信人来,信中告诉我“《杰斐逊传》已在省社科联被评为一等奖,特此告慰,并对您写的评审意见表示感谢!”

 

至此,1992年《杰斐逊传》评奖风波告一段落。这件事情使我感到一件本来不该节外生枝的评奖却引出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题。学术评价如果不排除非学术因素,再怎么优秀的学术著作也可能评不上一等奖。所幸山东社科联把握住这个重要思想,才不至于使得刘先生蒙冤受辱。事情已经过去18年了,但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313186.html

上一篇:天通公园内幼儿与鸽子同乐
下一篇:记山东师大世界地区史、国别史重点学科论证会济南行(1996年10月)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