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缅怀杨生茂先生

已有 3968 次阅读 2010-5-10 18:25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缅怀, 杨生茂先生

缅怀杨生茂先生

黄安年文   人民政协报/2010年5月10日C2版;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0日发布

    93岁高龄的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先生于2010年5月4日在天津逝世,杨先生是我国美国史学科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享誉海内外的美国史和世界史资深学者,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重镇南开美国中心的创始人。杨先生的美国史、世界史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身体力行、锲而不舍的精神,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作风,几十年来影响着我国美国史和世界史的许许多多研究者,我们这些后学者深受先生的恩泽。

  

    6年前的6月,南开大学举行了一次《世界近现代史的回顾和展望》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上,与会学者一致盛赞杨生茂先生对美国史和世界史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道德文章,笔者有幸参加了会议,从中更多地了解和学习了杨生茂先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道德风范。

    2004年初,我在美国探亲期间,接到李剑鸣和张聚国分别发来的电子邮件,询问我能否参加订于2004年6月下旬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机构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我计划在5月下旬回国,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正是一次学习了解目前国内美国史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的机会,同时可以看望德高望重的杨生茂先生。我回国后看到自2003年12月以来,杨先生先后给我写了四封信,我赶紧和杨先生通了电话并特地说明,这次来南开开会一定要来看望他老人家。利用在南开机会我还可以和南开及国内其他学术单位的美国史研究同行交流,实在是件美事,所以我欣然接受了邀请。5月24日回到北京后看到了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5月20日发出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邀请函》,上面写道:定于6月19-20日举行的这次会议的宗旨是:“为加强世界史学科的建设,提高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并纪念南开大学美国史、日本史和拉美史三研究室成立40周年”。对于这一学术讨论主题我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时间仓促,我还是赶写了一篇文章《高度重视适应21世纪需求、富有时代气息的20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发表在2004年6月17日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栏目中,权当与会的入场券。

 

依据我的记事本的记载:

2004年6月18日上午11:00,我离开天通苑乘849路到城铁(2元),转乘轻轨由立水桥到东直门再转二线地铁(5元)到北京站时才12:05分,即在站口购买北京----天津的直达火车票(30元),最近一次是T539次北京——天津的直达快车,13:00---14:19分,在车站等了片刻即上车,火车提速,开得很平稳,这天是星期五,去天津的人特别多,显得很拥挤。14:20分正点到达天津东站,为会议服务的杨令侠已经在那里等候,在他们的安排下我,乘出租车于15:00到了会议报道处,天塔入口处对面的红楼大酒家,报道后领到一份会议资料,其中有《南开拉丁美洲史学四十年》、《南开日本史学四十年》、《南开美国史学四十年》、南开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这套会议资料集中介绍了南开三个世界是史领域的研究机构4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也是我国世界史地区过别史领域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到了下榻的402房间和以往不同是一人一间,正放下随身带了的小包,李剑鸣和原祖杰前来看望。剑鸣是南开美国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从杨生茂到张友伦再到李剑鸣,南开美国史三代学术带头人,了解了日程安排后即打车出发,下午到杨生茂先生家,看到他身体健康,住房在10年前是第一世界,现在则是第三世界了,但是他一直不愿意搬。谈到美国的《美国历史杂志》,他特别说自己无功而碌,我为先生照了像,时王玮和梁茂信也在哪里。打的回红楼大酒家后与张聚国聊天……

    是年6月23日,我在“有感于南开《世界近现代史的回顾和展望》学术讨论会----从开幕式和大会主题报告谈起”一文中谈到:与会许多热情洋溢的讲话,“都涉及一个共同的话题:饮水思源,回忆杨生茂教授、吴廷璆教授(2003年12月3日逝世)、梁卓生教授(1982年已调北京外交学院)创建和发展研究室的历史性贡献,谈到创业的艰难,收获的喜悦。德高望重的杨生茂教授昨夜专门来到下榻的天津红楼大酒家看望外地代表,今天一早又来到会场和与会代表相聚并参加开幕式在主席台上就座,外地代表的发言很自然地联系到杨生茂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学术贡献以及他们和杨生茂先生的个人交往。张芝联教授在讲话中专门回忆了他和杨生茂教授一起根据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精神受命编写世界近代史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的难忘情景,那时的物质条件很差,但是编写人员倾注全力日以继夜的努力,终于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高校世界近代史统编教材面世,这部教材集中体现了60年代初我国世界近代史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张教授还谈到研究历史贵在求真,而求真的历史研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把求真放在第一位……

    现在这些往事仍历历在目,杨先生却已经不在了!

    杨先生虽然走了,但是他的学术思想、道德文章和学术成果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宝贵财富。

 

(黄安年博客转发说明:有关2004年6月那次见到杨生茂先生详情,请见2010年5月6日黄安年的博客《杨生茂先生和南开美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回顾2004年6月南开学术会议》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0397)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322380.html

上一篇:杨生茂关于掂念万心蕙美籍华裔老人的三封信(1996)
下一篇: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提要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