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大饱眼福、大受感动、大为振奋----记“走进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

已有 4498 次阅读 2011-6-17 22:5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奥运科学园区, 大饱眼福, 大受感动, 大为振奋, 走进中科院

大饱眼福、大受感动、大为振奋----“走进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印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617日发布

 

1954年由上海复兴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迄今在北京生活57个年头。毕业后一直北师大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虽然北师大文兼备,我资深望重的老专家周廷儒、鲁宝重、冯克嘉、朱智贤等认识,但是毕竟文理分家,交往甚少,只有朱智贤先生所在心理专业当年属于教育系归入文科领域,何况他们并非属于科学院系统。不因为北师大有理科而使我科学院有更多了解。我虽然经常路过中科院、议论中科院,但是真正走进中科院,近距离了解中科院的现状的,还是在今天的中科院办公室和科学网、新浪网等媒体联合组织的走进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活动。

 

今天上午840-1600,我参加了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奥运科学园区参观活动,对不属于“科学界”需要扫点“科盲”的我来说,这次活动实在是一次了解认识和学习的难得机会,一天下来总的印象是大饱眼福、大受感动、大为振奋。

 

大饱眼福,说的是在短短的七、八个小时里,能够密集地、多视野地参观了6个国家级研究机构真是很解渴。这6个闻名中外的科研机构是: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的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含所史馆、图书馆-古籍方志馆-黄河古地图、品图斋、参观地理科普展厅等);国家天文台的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控大厅;遥感所(含遥感科学知识长廊、数字地球演示厅、地理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微生物所(含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院重点实验室、菌种保藏中心、“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动物所(含参观动物博物馆,观看4D电影);心理所(含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学实验室;灾后心理援助图片展;心理梦工厂),绝大多数研究机构对我来说,过去是由书本上、电视上获得的认知,现在是面对面的感受和交流。在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图书馆馆长亲自为我们讲解古籍方志馆里的镇馆之保和珍贵的黄河古地图。在国家天文台的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控中心坐在领导席位上听取运控中心人员介绍探月工程传回地面的原始的清晰照片。在遥感所地理空间虚拟现实技术让我形象地了解到遥感技术应用对于汶川大地震堰塞湖跟踪和政府决策中的科学贡献。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院重点实验室海归学术带头人刘文军博士为我们作了介绍并带领我们进入实验室参观, 菌种保藏中心人员让我们进入菌种保藏的三种不同方法的库房。动物所、心理所的参观引发了参观者的新的兴趣呀达到了高潮。

走进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活动开始时,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所长刘毅教授介绍了该所基本情况和七大重点领域和科研支撑条件。征文活动办公室副主任石硕女士介绍中国科学院前景及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情况。所有这些使我目不暇接,大饱眼福,受到一次集中的,既是科普又是科学前沿直观生动的教育。即使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也不一定有机会如此集中的目睹我国科研战线的快速发展和科研第一线人员的辛勤耕耘。

 

大受感动,说的是组织这样一次中国科学院向网友和博主开放活动,需要强有力的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别的不说,仅仅短短的七、八小时内就接二连三地安排,有近20项活动涉及这20个具体单位的细致接待和具体应对,不仅参观线路合理而且时间衔接恰到好处,如果没有科学组织和务实工作是难以做好的。许多单位负责人亲自出马接待甚至讲解,他们把我们视同贵宾使我感受到网友在他们心目中是部分人民群体的代名词。中午时分,组织方在科技园北餐厅还为参观者免费提供了一顿十分丰盛的美味佳肴。中科院办公室和科学网、新浪网组织者把邀请网友和博主参观活动看作中科院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一个必要举措。广大网友和博主走进科学院密切了科学研究和普罗大众的关系,既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科普水平,了解国家重点科研活动和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把科研的提高和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这次活动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意义,中科院在民主办院、开放办院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我还感受到自然科学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之间需要相互之间更多的了解和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方面科学网成了一个很好沟通平台,不然今天我能够参加这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大为振奋,说的是全天的参观活动给我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出成果还是出人才,都有巨大变化。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荒野农田,现在平地崛起了新的科技新园,如中科院办公室介绍所说: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9个世界一流的研究所。高层次的研究人员、众多的实验室在此汇集。科研与智慧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在国内外首屈一指。有限的空间中承载着中国科学院辉煌的科研历史、雄厚的科研实力、瞩目的科研成绩、独具特色和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这个变化是极其令人鼓舞的,说明重点科学研究需要国家力量来投入来组织,以强有力的行动把发展第一生产力放在第一位。19783月,我曾在报刊撰文《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不容篡改》,(《解放军报》1978324日第三版),现在我目睹了中科院奥运科学园区的研究人员在第一生产力领域全身心地投入,感觉到加速科学发展的步伐。这里的人们在认真而有序地脚踏实地地从事研究工作,无论是行政主管还是学科带头人和基层研究人员及辅助人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的努力拼搏。新世纪以来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人才培养也有了新思路,科研发展的前景让人们信心倍增。这里不是说没有例如一些博主在博文中对于中国科研体制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弊端的担忧,而是说这些问题需要在科研实践中来讨论,在不断改革中来完善或创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需要国家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组织管理的力度,更好地发挥国家科研院所和实验室的核心和排头兵、火车头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民间科技力量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照片29张为即时拍摄。

 

附组织方提供:中科院奥运村科技园简介

一、概况

中科院奥运村科技园是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重点示范科研园区。园区位于北京正北中轴线,毗邻奥运会主会场,范围东至北辰西路,西至林萃路,北至龙王堂路,南至大屯路,总面积1.6平方公里。

科研力量高度聚集。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9个世界一流的研究所。高层次的研究人员、众多的实验室在此汇集。科研与智慧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在国内外首屈一指。有限的空间中承载着中国科学院辉煌的科研历史、雄厚的科研实力、瞩目的科研成绩、独具特色和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

学科覆盖面大。园区覆盖天体科学、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对内而言,跨度较大的各学科并存,能够打破研究所的局限,打破学科之间屏障;对外而言,能够集中展现中科院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

科学研究直面公众。园区内各研究所拥有大型科学仪器装备及实验基地等物质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网络科技环境等信息资源,以及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与通常的科普场馆不同的是,科学园区作为科学产出的第一线,是科学研究直面公众的最佳平台。公众能够在园区体验科研的现场感,了解和学习最新鲜的科研成果,并与科学家实现面对面的直接接触。

野外台站以点带面辐射全国。园区国家天文台、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等单位拥有数量众多,分布较广的野外台站,使中国科学院的先进科学文化、精神与成果可以借助野外台站向全国范围内进行辐射。能够实现科学文化传播覆盖本土的完整性。

科学研究与社会问题的紧密契合。园区的学科研究往往与目前社会所关注的资源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密切相关,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所提出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科普工作主题相呼应,对于推动科学文化传播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方积累。在科学文化传播中心的直接组织、协调及协助下,园区内各所积极地进行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尝试,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园区每年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国家天文台、动物研究所等组织的系列野外科普考察活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等建设的专门科普网站等,使园区已然成为科研走向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资源分析

科普资源是用于开展科普宣传的信息和产品,它既包括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信息,也包括表达这些信息的不同形式的产品。

(一)科学知识资源

科学知识资源主要指科学的原理与结论。园内各所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主持或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部委、中国科学院和地方各类科研课题,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许多影响因子极高的SCI/SSCI/EI论文);获得了多项专利授权;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传播素材。园区各所主办了共30种较为权威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出版物,其中数个刊物被SCIEI等数据库收录。

(二)科学过程

科学过程指科学知识如何产生的过程。园区各研究所均拥有各种类型的实验室。例如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3个重点实验室。国家天文台有光学天文、电天文2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国家大科学工程指挥中心——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项目指挥中心。遥感应用研究所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地球科学实验室、MODIS地表接收站。动物研究所有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所级重点实验室。微生物研究所拥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生物物理研究所有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学所级重点实验室和蛋白质与多肽药物所级重点实验室。遗传发育与生物学研究所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分子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此外,园区共有野外试验台站23个。其中:国家天文台辖河北兴隆、北京怀柔、北京密云、乌鲁木齐南山、上海佘山、青海德令哈、云南丽江高美古和抚仙湖、长春净月潭等野外观测基地;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辖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栾城农业生态与环境试验站、千烟洲农业生态试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红池坝草地试验站与九连山试验站;遥感应用研究所辖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管理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辖珠峰综合观测研究站、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林芝鲁郎综合观测研究站;动物研究所辖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生物农药中试基地、蝙蝠研究保护基地、北京东灵山野外站;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辖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三)科学精神

以科学家为载体的求实、创新、钻研、奉献等精神。奥运村科技园科研力量雄厚。目前园区拥有院士55名;一线科研人员近2000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约3000人。从学科建设来看,园区拥有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四个一级学科培养单位;30个博士点,34个硕士点,以及28个博士后流动站。众多的科学工作者为科学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456476.html

上一篇:洗牙有感
下一篇:奥林匹克中心公园景区大屯路上看两边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