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演变的特点

已有 7464 次阅读 2007-7-29 06:21 |个人分类:社会保障研究(07-11)|关键词:学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演变的特点

 

黄安年文  发表:2007728

 

本文系笔者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编第九章比尔·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政策(1993-1996)第六节的内容: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演变的特点

,该书1998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见第255-302页,文字上有订正,我们看到比尔·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解决社会福利保障赤字和财源危机、老年危机和家庭危机的新尝试,但是未获重要成果。

******************************************

 

第九章    比尔·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社会

          福利保障的政策(1993-1996)

 

.  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演变的特点

 

和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1/4世纪改革不同, 70年代以来, 美国政府经济调整和社会福利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尼克松到里根,以至克林顿经历二十多年的演变过程, 逐步形成新的调整模式。

 

  首先, 从改革和调整的背景和任务看它面对着经济滞胀要着力解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难题并保持持续发展的经济难题, 七十年代以前的调整改革模式是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 70年代以来, 出现了大社会、小政府、低税收、有限福利模式政策的发展趋势; 在政治思想领域, 和在这以前自由主义大发展不同,7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相对衰落,保守主义抬头,新联邦主义发展。这个大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这个大趋势即使对于高新自由主义, 再现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克林顿在实践中,也避免不了受它的制约。

  

    其次, 从改革的内容看70年代以来, 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 偶而局部增税; 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 以紧缩货币, 控制膨胀为主; 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 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 社会保障政策和60年代的扩大社会福利规模和开支不同, 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 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 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 鼓励民营化为主; 工资、物价和生产增长的协调受到了更多的重视;70年代以来, 美国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高科技发展政策。在社会福利政策上,从扩大到相对收缩,从以失业、老年为重点到着力解决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 以及以低收入年轻母亲和抚养未成年子女为重点的家庭福利,从单纯性救济到有福利走向工作的工作福利。

 

   第三,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看,70年代以来强调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 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兼顾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 籍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说, 转向了重视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并兼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在政治思潮方面, 更加重视共和主义和新保守主义。

 

  第四, 从改革的效果看,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学费, 取得了经验; 80年代,治理经济滞胀成效明显, 但它是以高赤字和高贸易逆差的沉重代价换来的, 它困扰了布什政府。也给克林顿政府留下了难以收拾的来自扩大和收缩、福利保障和就业自力、政府干预和管理弊端两方面问题的困境。

  

    70年代以来的政策调整和改革, 构成了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变化, 体现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大相同的政策模式。它虽然承继了新政加强联邦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 但着重注意的是要纠正新政以来的改革弊端, 并在新的条件下, 吸收了胡佛强调发挥州和地方作用, 限制联邦政府在福利等方面干预过度的思想。克林顿政府虽然高举罗斯福新政的旗帜, 但是它已不是60年前的新政,他要解决的问题,并主要不是被遗忘的下层而是如何在安抚中产阶层的前提下照顾好下层, 是在控制安全阀的条件下解决费用过多、管得过款、发挥效力的问题。〖132

 

注释:

 

132〗参见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272-273,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5021.html

上一篇:克林顿政府和美国福利改革法案
下一篇: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十点建议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