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关注养老难话题

已有 3223 次阅读 2012-3-29 07:40 |个人分类:社会保障研究(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关注, 养老难话题

关注养老难话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329发布

 

 

养老难话题,很多年轻人不大关心。但是从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会走向老年世界的角度看,从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四大保障之一(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看,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都要关注它。

 

我的基本观点是养老保障离不开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实情和可以预期的发展前景。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滞后的原因,我国是未富先老型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快速发展但并非走共同富裕之路,而是一部分人先富,另部分人贫困的特殊道路,这就注定我国早已退休的老年人和将要退休的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依然是未富先老的养老格局。由于我国现行一胎生格局形成的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的基本社会和家庭结构态势,养老难上加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温饱型养老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中下层收入居民中,建立一个温饱型养老工程,确保老有所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否则这种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成了社会主义劣根性了。

要真正解决丰裕型养老问题,从国家层面上要确立藏富于民的税收分配和再分配财税体系,做到国富民也富或者国富民更富。

从社会保障层面上说,要健全养老保障机制,做到多元并举,国家保障是大头,企业单位保障是一头,社会保障另一头,慈善保障加一头,家庭保障是重头,个人储蓄保障加强头,有了这样的全方位养老保障覆盖,确保温饱型,扩大富裕型,逐步优化型,那么未富先老的格局才会慢慢改变,我们的银发群体才不致担忧变成老年人的坟墓阶层了。

 

*************************8

网友破解养老难:银发时代我们该如何度过?

 

20120328 07:30:00

来源: 发展论坛

新华微博

 

 

【导语】房价太高,住不起;墓地太贵,葬不起;还有你老了,如果没有钱,想找个地方养老都难,最美夕阳红不过是一抹浪漫。养老金太低,养老费用太高,公立养老院难进,而民营养老院游走在开发房地产和办养老产业边缘,养老市场受制于高昂的土地成本和别扭的政策,潜力很大,但很难挖。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年老时用金钱换健康…… 按照我们现在的养老情况来看,我们一旦退休,该如何生活?欢迎畅所欲言>>>>

 

 

悲催!中国最牛养老保险:17年前入保如今每月仅领2

 

困境一:养老金太低,养老费用太高

北京的天: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是5万元,如果CPI涨幅为3%20年后要保持现在这种生活水平,一年需要9万块。假设离退休还有20年的时间,退休后还要再活20年,那么需要的养老费用是242万元。按照现在的养老制度,如果月薪是4000块,再假设薪水的涨幅和通胀一样每年涨3%。那退休时养老保险金总共也只有37万元,但是养老却需要242万元,怎么养老?九成网友希望提高养老金涨幅

紫花苜蓿:普通民众担心养老金入市后万一亏损则可能动了现在或将来养命的钱。在当前通货膨胀的背景之下,养老金贬值带来的福利损失已成事实;而如果入市运营的话,虽然说可能取得较高的回报,但同样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尤其是在现有资本市场总体还“不完善、不健康”的情况下,万一失败,多年积攒的养老金也付之东流了。 中国的养老金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山中无猴子:现在养老金支出的地方更多了,很多时候孩子在外地工作不能及时回来照顾老人,老人又要请小时工,有的要请保姆,一个月的养老金本就没多少钱,支付了这些费用,就更是入不敷出了。

困境二:社区配套养老设施尚不成熟

兔小跳:不少城市都发放了养老券,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是在落实上却遇到了问题,有时候拿着养老券去消费,一是能消费的地方太少,二是一些商家觉得养老券消费结算还要扣税,太不划算而拒收。老人手里空拿着养老券,但是却消费不出去。

千江水月:我们社区倒是为老人养老设置有老年餐桌和日间看护室,可是却老是因为缺人手这种问题服务跟不上,老年餐桌不提供送餐服务,可是老人家要都能下楼吃饭的,一般也能在家里做饭,根本用不着去老年餐桌吃饭。日间看护室就光有看护室,没有看护,老年人去了,也只能是自己照顾自己,这些好政策没人落实,其实还是不能给老年人带来便利。

困境三:老人多了,养老院却供不应求

有教无类:我们工作都挺忙的,要每天陪在老人身边,实在力不从心。想送老人去敬老院,相比于请保姆,专业的敬老院更放心,可申请市里几家敬老院,排了好几年的队,始终满员。

艳阳天123:养老院存在的问题就是拥挤,排不上队。因为公立养老院有处于居民聚居区,价格低廉等优点,肯定是老人的首选养老地。但是现在老人这么多,公立养老院到处都是拥挤排队的现象。更何况,那些最有需求的不能自理的老人,还要通过面试和试住,一旦发现不能自理,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指望公立养老院,对一般的老人来说,没戏。

超级路易:民营养老院虽然有一些优惠的政策,但是由于地租成本高,占固定成本的比例高而主要走低端市场,盈利很难,但是要其走高端市场,又背离了市场供需,一面是大量的床位空置,另一面是众多的老人在门外徘徊。

困境四:老龄化袭来,年轻人供养老人已成负担

小舟从此逝:家庭养老,主要问题是现在子女的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照料老人。而社区的日间照料所也往往因为成本问题荒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老龄人的子女人数越来越少,而寿命延长的老人,4:2:1的结构已经形成,靠家庭养老负担就更大了。

路人甲:现在年轻人都往城市跑,房子车子孩子压力一堆,基本不用指望他们养老,他们能搞掂自己的生活就不错了。

无腔曲:没有子女和不能自理的老人,靠家庭养老几乎是不可能了。他们面临两难选择,靠家庭养老不方便护理,如果靠养老院,比国外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养老院并不欢迎不能自理的老人,因为担心承担责任。

破解方法一:政府出力,完善养老体系

假不正经:养老事业是风险较大的行业,服务对象特殊,工作难度大,而关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却缺乏,相关规定也很笼统、模糊。政府部门尽快研究制订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订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对社会化养老模式开展研究,出台系列规范,例如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如何予以保障,押金制的收费模式如何引导与监管等。

笑春疯:我认为,提高养老金涨幅,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钱能随物价上涨而增长是解决养老难题的一个关键举措。此外,不少老人的养老钱很大一部分都花费在治病医疗上,加快全民免费医疗的改革步伐,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途径。

王志作:国家理应在社会养老问题上从制度设置加大改革力度,须从国家、个人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国家要让城乡居民达到退休年龄享有社会基本养老。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月领取养老金,保障基本生活。二是可按现行养老政策,个人自愿缴纳社会补充养老金(对有经济收于来源的可强制缴纳),以利提高城乡居民养老生活水平。

破解方法二:鼓励民营,分担压力

鱼米之乡: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规划指出,将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可是,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民间对这个规划的知晓率不高,热情不高,值得我们重视。

樱之语:发展好社会养老,就应当给民办养老机构多些便利。比如在土地上可以优先使用;比如在建设上给以资金扶持;比如政府鼓励志愿者到养老机构参与服务;比如按入院老人的数量给以一定比例的奖励,甚至可以探索政府开发民众负责运营的公建民营形式。如此一来,让他们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暗香浮动~:公立养老院门槛高,资源少,多鼓励民营养老院分担公立养老院的压力,才能使养老拥挤的局面得到缓解,给民营养老院一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规范民营养老院的细则,只有民营养老院规范了,做好了,我们国家的养老困境才有可能被破解

破解方法三:以房养老仍可考虑

芳草不见斜阳: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后者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这种模式风险较小。

异次元的玫瑰:现在对老年人以房养老的门槛设置的太高了,比如对老年借款人的要求,除了没有重大疾病等,还要求其有两套或以上自有住房,所抵押的住房不属于抵押人和共有人生活的唯一住所。既然以房养老做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途径进行试行,就应该放低门槛,让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

麦小卖:其实不少老年人可以选择新方式来“以房养老”,比如说卖掉自己的房子,然后用于银行储蓄或者投资,如果160万元卖房款去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5.8%左右,这样一年收益可达9.28万元,用这笔钱租个小房,每月租金5500元,这样一年还可剩余2.68万元,这笔钱补充作王老太太的养老金,平均每月2166元。加上原有的养老金,一个月四五千块钱很是宽裕。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12-03/28/c_122887202.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552865.html

上一篇:未富先老的养老话题
下一篇:天通公园春到见端倪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