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旧文新考

已有 2718 次阅读 2013-1-3 20: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旧文新考

旧文新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13发布

鉴于除旧迎新之际,人所共知的原因,笔者有必要重提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

*************************

再谈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

已有 815 次阅读 2011-3-7 07:53 |

再谈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3月7发布

四年前的今天,我加盟科学网博客,那时加盟的博主仅仅小三位数,没想到短短的四年多,科学网的博主已经增加到三万有余,开博并发文的也有万余人,在科学网上发表的博文总数已经达到213810(2011年3月7日7时30统计,其中宣称非转载博文占87%),此外还有28万多篇评论和留言,仅仅将这些内容按照专题细目分类索引,就涉及学术、时评、社会、文化、教育、旅游、民俗、环境、民意等方方面面,有着一定的学术和社会文化价值,其意义已经超过了科学网博客设计者们最初对于构建全球华人社区的估量。科学网在自我介绍中说:“科学网由科学时报社主办,作为全球领先的中文科学类网站,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除了为广大科教人群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丰富的实用资讯外,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个人用户中心为基础的虚拟科教社区。”(http://www.sciencenet.cn/aboutus/

科学网博客已经慢慢形成的以学者为主体的舆论阵地。这个虚拟的全球领先的中文科学类网站有着科学与人文情怀、贴近华人科教生活、张扬个性独立与自由、倡导多元内容形式的表达、推动文明的诉求与交流、主张宽松而有序的管理,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就我而言,加盟之初的担忧已经证明为多余,撰写、欣赏、评论博文,开阔了我的学术和生活视野,充实了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扩大了我的社会交往,也有助于延续我的自由学术生命。四年来坚持天天看博客、主动写博文,日积月累,想不到已经发表了5880多篇,其中90%以上属于首发,即使转发的博文也加了必要的按语和做必要的技术处理。

博客以其快捷性、自主性、多样性特色而吸引了愈来愈多学人的参与,其中多数是年轻人,也不乏老年学者既有八0,0,也有20世纪的二0,0后。博客包含有三言两语的微博,但胜于微博,它包含不少中博与宏博,不分篇幅长短的限制。博文多样,百花齐放,网络日志、散文、论述、诗歌、时评、访谈、游记,形式不拘,风格各样,“我的博客我做主”,一天写几篇和几天、几周写一篇自由选择,因人而异。博文不收版面费,博客没有广告,博主兼作者、编辑、出版于一身,自己的博文,自我把关,前提是守法和文明,唯其如此,博主更要自尊、自律、自觉,把好撰写和发表关,因为一旦发布与纸媒无异,同样要承担社会责任。

在我加盟科学网博客大家庭跨入五周年之际,请接受我对科学网博客编辑部、技术部的工作人员的由衷的感谢,感谢广大博友们的支持、理解和关注,也期望我们的科学网越办越好。

***************

附: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3月7发布

2002422,我创办了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这是一个学术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个人网站,到如今已经快五年了,这个网站已经通过其32个栏目发布了各类文章和信息21000多份(篇),其中本人的文章和信息和2000来份,内容涉及美国和中国、学术和教育、社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迄今登陆这个网的累计人次已经超过321万。在我看来学术交流网上发表我自己的文章是一种有一定学术含量特点的“博客”,只是它和读者之间不能即时对话和沟通,因为这个网的服务管理并不开放这个功能。再说,近五年来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准备到五周年时对学术交流网的运作大幅度调整,以便更多集中于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心得。

34科学时报张其瑶编辑来信,建议我在科学网开博客,实行报网联动,并表示可帮助与科学网总编赵彦联系。很快我收到了赵彦总编的来信:“非常欢迎您来科学网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我们愿意为你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与技术支持。我个人认为,博客是专家学者表达观点的好形式,已经逐步得到了知识界的认可。比如,吴中祥先生已经80多岁了,他每天写博客,目前、反响很好。” 我向总编坦诚对开博客有点担忧:“我是个纯粹的人文学者尤其是搞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退休教师,在自然科学精英的网站上建博客有必要吗?有人看吗?能维持下去吗?我如果开自己的博客其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关于学术批评和评论的,涉及教育和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等。二是关于美国历史社会的见闻与纪要。这个博客是否和其他博客捆绑在一起管理的,即日后我是否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

随即,我又收到赵总编的回复:“你担心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我们网站的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我们拒绝那些纯粹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主要是我们把握不住,担心政治风险。你说的两个内容我都很感兴趣,请相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再说,博客这种新形式,特别适合知识界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误解,至于你在上面写什么东西,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更改的权利。你可以看看王鸿飞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176,他是做化学研究的,但音乐社会都写。要知道,博客是您自己拥有的,我们是提供服务和网络空间支撑的。至于技术方面,我看也不成问题,你完全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我们的博客管理员很快替你申请一个,至于如何用,你摸索一下很快就熟悉了,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孙宁,他帮助你解决。”这样一来,我也就不再犹豫了,决定先将博客开通起来,慢慢地摸索和改进,并争取把博客开好。

和学术交流网一样,我的个人博客遵循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我的博客内容将集中涉及教育和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的在学术批评和评论,以及涉及美国历史和社会的见闻与纪要方面。有何意见请随时告之,以便不断改进。

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黄安年

20073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6



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5-419564.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9564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649253.html

上一篇:管好现代化的安全阀门
下一篇:科学网单周博客排行、博客总排行告诉我们什么?

2 钟炳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