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参观俄罗斯无名烈士墓

已有 3251 次阅读 2013-8-20 16:09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10-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俄罗斯无名烈士墓

参观俄罗斯无名烈士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20日发布

位于克林姆林宫一侧的俄罗斯无名烈士墓是参观克宫的必来之地,一来临近,二来免费,三了可以散步游览,但是这里往往政治活动而关闭。我们6月21、24日在莫斯科时就没有看成,6月27日由彼得堡来到莫斯科时就有机会来俄罗斯无名烈士墓看个一二了。在午饭后我们来到这里,因为接着还有七人要参观推荐自费餐馆的油化博物馆,我们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这里我们仅仅停留30分钟,走马观花地拍了一些照片,好在有网上的介绍。

为纪念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而修建的无名烈士墓碑建筑群于19675月8开放。纪念碑修建在埋葬一名无名烈士骨灰的地方,这名士兵是在距列宁格勒公路40公里处,莫斯科郊外克留科沃村的战斗中牺牲的。

1966年,即希特勒军队在莫斯科郊外遭遇惨败25周年之际,这名士兵的骨灰被迁至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烈士墓上,一颗铜制五星的中央燃烧着象征光荣的长明火

俄罗斯联邦警卫总局公共联络和新闻中心负责人谢尔盖潆维亚托夫透露,每天从早晨8点至晚上8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总统团的军人们在长明火旁站岗值班。每隔一个小时换一次岗。

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这样的字句:“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无名烈士墓的右边沿着克里姆林宫墙立着一排石碑,下面存放着装有从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刻赤、新罗西斯克、摩尔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图拉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来的泥土。每块石碑上都刻着城市的名字和模压的金星勋章图案。

在烈士墓平台上是平放在战旗上的士兵头盔桂枝。这一构图是1975年苏联庆祝卫国战胜利30周年时确定的。

照片11张是27日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88888

无名烈士墓

 

莫斯科的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它建成于1962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到现在,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

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墓的两侧,亭前站着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昼夜为烈士守灵。这便是俄罗斯妇孺皆知的“全国第一岗”。据说这“第一岗”原来设在列宁墓前,不知从何时起挪到了这里。另外在烈士墓西侧还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1]

为纪念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而修建的无名烈士墓碑建筑群于19675月8开放。纪念碑修建在埋葬一名无名烈士骨灰的地方,这名士兵是在距列宁格勒公路40公里处,莫斯科郊外克留科沃村的战斗中牺牲的。

1966年,即希特勒军队在莫斯科郊外遭遇惨败25周年之际,这名士兵的骨灰被迁至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烈士墓上,一颗铜制五星的中央燃烧着象征光荣的长明火

俄罗斯联邦警卫总局公共联络和新闻中心负责人谢尔盖潆维亚托夫透露,每天从早晨8点至晚上8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总统团的军人们在长明火旁站岗值班。每隔一个小时换一次岗。

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这样的字句:“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无名烈士墓的右边沿着克里姆林宫墙立着一排石碑,下面存放着装有从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刻赤、新罗西斯克、摩尔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图拉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来的泥土。每块石碑上都刻着城市的名字和模压的金星勋章图案。

在烈士墓平台上是平放在战旗上的士兵头盔桂枝。这一构图是1975年苏联庆祝卫国战胜利30周年时确定的。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djg0ZCwB0lwCDpWV0C53_8MQrFwa9s_kj2WuocI2e46Qfw05t3NccO1_BBWhtwiR5HSqm_bEmzSaOGYqPBiPq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718385.html

上一篇:体验PRO HERO 3
下一篇:俄罗斯之行的购物商店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