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沉默道钉的足迹》座谈会开场白 (2015年11月29日)

已有 2860 次阅读 2015-11-29 19:45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沉默道钉的足迹》座谈会开场白

       2015112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1月29日发布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

非常感谢大家冒着严寒前来参加这个小型座谈会。在《沉默道钉的足迹》座谈会开始时请允许我代表本书作者和协办单位对与会嘉宾作一简单介绍。

 

我们这个民间的小型座谈会,距离2015826《沉默道钉的足迹》由印刷厂送到中国铁道出版社入库已有三个月了。这部大型历史画册的出版社在国内获得广泛好评,在美国引发斯坦福大学美国铁路华工项目研究专家的高度赞扬和美国华人团体的强烈反响。这个小型座谈会就是汇集各方反应,并就如何让沉默道钉进入公众视野话题,畅述已见,150年前为美国近代化崛起和美中文化经济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沉默的道钉们不再沉默,恢复和弘扬铁路华工奋斗、进取、奉献历史丰碑的本来面目,为他们发声!

我和李炬合作撰写这部书,有点偶然,却也顺理成章。

我本人从事移民和美国的发展研究从1979年在《世界历史》杂志发表论文起算已经36年了,1998年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美国铁路华工研究论文至今17年了,2006年出版中英文版的《沉默的道钉》也已经10年了。(座谈会上摆放的从《沉默的道钉》到2015年《沉默道钉的足迹》五本书,是赠送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李炬自2012年以来已经四次沿着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足迹实地考察,我们都是沉默道钉的志愿奉献者,又以为沉默道钉呼唤、呐喊和发声为己任。由于我们的小友铁路华工后裔容晶的牵线搭桥,也由于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青睐,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面世。

我们这个座谈会能够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要特别感谢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先生和博物馆团队为我们提供了优质服务。

附:与会人员(带*者书评已发)

 

*黄纪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书评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宇(中国铁路出版社副总编辑,《沉默道钉的足迹》责编)

熊安春(中国铁道出版社副总编辑)

* 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老校友,教授)

*容  晶自由摄影师,铁路华工后裔(书评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张志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采编部主任)(书评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郭志东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欣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书评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丽(人民政协报主任编辑)学术编辑 

 立(自由摄影师)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者之一)

  (《沉默道钉的足迹》作者之一)

 

此外,因故未能与会的:

*93岁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提供书面发言。(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 宇(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了贺信(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 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提供书评全文。(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与会的李  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老校友,教授)也提供了书评全文(已经发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照片4张是摄影师梁立20151129日上午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小会议室拍摄的。

1

 

2

 

3

 

4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939679.html

上一篇:史实、评说、缅怀与祭奠-----读黄安年教授的《道钉》系列
下一篇:《沉默道钉的足迹》座谈会为道钉进入公众视野献计献策

2 李兆良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